实际上,方雩想关于怎么推广这些作物的事情已经不短了。
刚开始的时候,他也想的很简单,这种作物又好吃产量又高,肯定有很多人愿意种,到时候大家就不会出现吃不饱肚子的情况。
但是他偶然读到了《思论》中的一篇,随后就被里面描述的情况给惊到了。
陈氏位于桐州,是桐州当地的大族,陈氏自前朝开始,就一直屹立在朝堂上,便是如今的朝堂之上,也有近四分之一的官员是出自陈氏的族学,如今已经是闻名天下的书院——白鹤书院。
而方雩提到的陈魏的一生也堪称传奇,他是十八岁的状元,这在陈氏一族的历史上,也是极少的神童,中了状元之后,陈魏并没有当官,而是潇洒的离开了上京,开始游历天下。
《思论》就是陈魏在游历天下十年之后写出来的文章。
《思论》写的是前朝有名的变革家范光明的事情。
前朝大约到了中期的时候,土地兼并越发的严重,经济也开始衰退,农民的生活过的越发的难,范光明忧国忧民,说服了当时还年轻的皇帝进行变法革新,其中不少政策都是对农民有利,如果真的能够彻底实行的话,说不定还能延续前朝的寿命。
只可惜那时候前朝党派斗争严重,好好的政策到了下面,别说阴奉阳违了,更多的是干脆利用这个政策更加残酷的压榨农民,弄的民怨沸腾,最后年轻的皇帝迫于压力,将范光明斩首。
自那以后,年轻的皇帝就选择了放弃自己,开始沉湎于后宫,脾气也更加暴躁不定,最后成了史书上有名的暴君。
关于范光明这位变革家的事情,前朝记录他生平的书不多,但是到了本朝,他当初提出的不少变革政策,都被太祖直接采用了,众人都开始习惯性的吹这位范光明思想先进。
偏偏陈魏反其道而行之,他的《思论》其实写的全是范光明为什么会失败,书名叫思论,实际上全是各种各样的举例。
其中有一个举例就是提到有一种在南方产量不错吃起来也不错的作物在北方推广当中遇到的难事。
方雩看到的正是这篇文章。
也是因为这篇文章,方雩把整本《思论》从县城书铺里买了回来,仔细研读。
“阮兄。”
方雩又开口了。
“我刚才提出来的,可能是这个作物推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十分之一,我想的是,我们发现了一种高产的作物,只要呈到陛下面前,这样就够了吗?”
“身为臣子,我们要做的只是提出问题,但是不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吗?”
提到臣子,阮竹青眉头微微皱了皱,很快又放开来。
他确实对那些官僚风气极为恶心,但是他也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是这样,而且方雩是要科考的,这些立志要走科考的学子,考中进士之后,必然是要为朝廷效力。
否则寒窗多年,难道就是为了功成名就之后回家种田?
“你说的没错,是我刚才太高兴了被冲昏了头脑,不过如果问题都需要我们两来解决的话,朝堂上那么多臣子都是吃干饭的吗?”
当然,尽管阮竹青这么说了,他并没有把问题丢给别人解决的打算,而是冷静下来问叶映雪。
“叶映雪,不好意思刚才打断了你,请继续说。”
叶映雪就把当初对周嘉言说过的话对阮竹青也说了一遍。
“土豆淀粉,红薯淀粉,玉米淀粉,这是三种不同的淀粉,可以广泛用于烹饪上,它们做出来的菜好吃,可以从这一方面去考虑,其实土豆很好推广,因为土豆的吃法非常非常多,光是菜我就能做出几十样来,味道也非常好。”
“但是相对的,红薯和玉米就稍微难一些,它们可以作为主食的补充,对于吃不饱肚子的农民来说很重要,但是开发它们的用途也很重要,红薯淀粉应该就是红薯最大的开发用途了,至于玉米,玉米也可以做很多好吃的,可以提取玉米淀粉,玉米芯还能制糖,这些都是需要去做,拿出成果来,然后才能说,我们真正为推广这些作物做出了什么。”
“至于花生,其实不用愁,花生可以榨油,它应该是最好推广的一个作物了。”
如今做菜常用的油很少,植物油基本上以菜籽油为主,大部分穷苦人家,油是根本舍不得吃的,因为菜籽油需要种油菜籽,有那个地,他宁愿多种一季麦子,总比种油菜籽实在。
所以有些一年到头黄土里面刨食的人家,可能一年下来,也就过年的时候桌上有些荤腥能见到油水,平时吃饭吃菜根本没有任何油水可言。
说话之间,大家都在帮忙剥玉米的外衣,等到终于剥完才开始过秤,最后算下来,目前还没晒干的玉米棒,一亩有两千四百多斤,等到晒干之后,重量约莫只剩下一半不到,那也有差不多一千斤的产量。
所以是这三种的任意一个,亩产都远超目前的水稻和麦子的亩产量。
阮竹青把这些数据都完完整整的记下来,然后转头对里正道:“俞里正,接下来还要拜托你这边,可能需要你安排人和方叔叔这边去了解这些东西都要怎么种植,以及哪些人愿意明年腾出地来种植这些。”
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