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明灯易学实录> 风水学之综合论文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风水学之综合论文(1 / 3)

转载自:(明灯易学官网)(http://www.mdyixue.com)

微信公众号:明灯易学徽号:(262412998)

风水可分为以下几个内容:

(1)指先人的居处和生存环境。受灵魂不灭观念的影响,古人认为祖先死后仍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因而传统的风水观所说的居处和生活环境,也包括过世祖先的葬穴及其周围环境。

(2)环境周围诸要素如山、水、风、空气、土壤、阳光等相互之间及其与传统人文学说内所说的气、阴阳、五行、八卦之间的各种神秘联系。

(3)这种联系所显示和蕴含的居处者目前的生活状况与未来的吉凶祸福。在祖灵崇拜意识驱使下,古人视死如生,甚至把已故先祖的阴世生活环境及其对子孙的祸福看得比自己的生存环境及其吉凶更为重要。因而对先灵的居处环境(阴宅),比对自己的居处环境(阳宅),更为重视和审慎。

风水也由此从死、生的角度划分为两大部分:阴宅风水和阳宅风水。而在许多场合,&"风水&"的实际含义指阴宅风水。释名曰:&"宅,择也,言择吉处而营之也。&"然不论对何种环境的选择,古人的目的为了聚气。

郭璞《葬书》云:&"葬者,乘生气也。&"气是万物之源,各种事物皆为气的变化客体,聚气则吉,故能喜旺富贵。失气则凶,故衰败贫死。聚气的关键在乎风和水。

《葬书》云:&"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清人范宜宾注云:&"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重,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此即风水得名的由来。

风水的学问。具体指人们从生存需要出发,结合传统文化意识,对居处环境进行选择、安排与处理的原则与方法,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学问。风水术起源于先民对于居处环境的勘察和选择。最早的文学总集《诗经》就有先民相地的记载。

《大雅·公刘》篇述公刘率领周朝先民迁居豳地时,其中多次提及公刘登高行远。甚察广原京献,草泽流泉。如第五章:&"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岗,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三军曹,度其隰原,彻田为量,度其夕阳,豳居允荒。&"公刘不仅察其山水,亦测其日影,相其阴阳,观其日出日落,以之确定居处之正位。

随着经验的积累,古人逐渐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认识到水火山泽、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自然方位、四时变化等对人的生活生存的影响。如《吕氏春秋》云:&"轻水秃瘿,重水馗甓,甘水好美,辛水疸痤,苦水虺伛。&"

《孔子家语》亦云:&"坚土之人刚,弱土之人柔,墟土之人大,沙土之人细,息土之人美。&"在此基础上,古人于是有了太清之气、两仪、四象、五行、八卦等观念,并把它们运用于居处环境的选择,进而有了这方面的专书--堪舆。

汉末,形成了风水术或相地术的原形。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古人们越来越醉心于探究人与自然间的各种神秘联系。唐宋之际,形成了两大风水理论流派。

(1)江西形势派注重龙脉、穴位、砂水、方位之间的呼应及其对气的藏聚。

(2)福建理气派则以五行八卦、天星、十二支为四纲,认为气作为化生人体及万物之源,无形迹可寻,须以罗经定其位而察其气,重视方位对气的生克迎聚。

明清时代,两派理论渐趋融合,在风水勘察中,形、理并重,导致了风水理论的复杂化。及至今日,由于名词术语的纷繁复杂,理论系统的混淆乖舛,遂使风水术走向神秘莫测而成绝唱天书。应该说,风水观的形成,是文明进步的标志,风水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是文化高度发展和成熟完善的结果。风水术的复杂化和神秘性,是人类在对自然的奥秘和未知世界的认识的感性阶段的必然产物。

气,亦名内气、五气、阴阳之气。气是六合太初之清气,化而生乎天地万物者,乃万物之源。生气即太初清气的形态之一。

郭璞《葬经》:&"葬者,乘生气也。&"注云:&"生气即一元运行之气,在天则周流六虚,在地则发生万物,天无此则气无以资,地无此则形无以载,故磅礴乎大化,贯通乎品汇,无处无之而无时不运也。&"一气化而生阴阳,折而为五行,故亦名阴阳之气、五行之气。

《葬经》云:&"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因其行乎地中,其形不见,故又名内气。

风水家认为内气行则万物发生,内气聚则山川融结,故土为气之外体,水为气之外形,是以山水之势行,即气脉之行,山水之势止,即气脉之止。

山水之奇秀明丽者,乃地中吉气即生气所融结。《葬经》所谓&"内气横形,外气止生&"即指此意。风水家又认为,人与父母之身体,皆为生气凝聚而成,子嗣为父母所生,体气有相通之处。父母亡后,葬之于灵气聚钟之地,则父母之形体不仅不腐,反可受气,父母之本骸得气,其遗留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