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早期义乌的一些小商品,简单的手工制品,还算能将就,但是稍微复杂点的,有点技术含量,有点水准的产品,如果卖到欧美市场,往往就不行了,主要原因就是产品质量的问题。这个时候呢,他们的操作就是拿到订单之后,往往按照这个款式在广东下单加工。
不然,如果在义乌加工,即使出货了,大多数情况下也很容易会出问题的。从义乌直接出去的产品,一般都是中东,非洲等地段客户,而欧美的客户,就算是摆地摊的,人家也不愿意买一次性产品,他们可以出稍微高那么一点的单价,让你明白,他们对质量的要求永远是第一位的,这也是早期我们很轻视浙江工厂的原因之一
接下来一段时间里,紧锣密鼓的又来了三拨客人,一个比一个名头大,大家那叫一个忙啊,不过我是很高兴,这仿佛给我打开了一扇真正的通往国外的窗户,让我切切实实的接触了真正的客人,样品要怎么推荐,价钱要怎么谈,交期要怎么定,付款条件要如何来一点点的磨,这些可是课本上和林道公司所学不到的啊!
这一阵忙过之后,听Daniel透露给我们说,这次总共接到了730万美金的订单,其中我们家庭用品部门的订单将近200万美金。
很厉害吧,公司这么多部门,我们部门的订单量占到了25,我们骄傲啊,可是这骄傲只是短暂的,为什么呢?因为我的工作也就到此为止了,呵呵呵,这是公司的规定,接下来,具体的哪个产品接到了订单,哪一张订单会被下给哪一家工厂,这张订单什么时候下出去,交货期是什么时候,生产交期要多久,付款条件是什么等等,我们深圳公司的大陆同事是被瞒了个结结实实,密不透风。
这又是为什么呢?很简单啊,这就是四象公司为了杜绝有人在私下里拿回扣,损害公司利益而采取的一个自认为很有效的管理手段吧。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看Peter是采购主管,可是就算是他也不知道哪张单要下给哪家厂来做,所以说,他想做做手脚,也是很难的,他又不可能找大陆人员联手吧,所以最后就是大家都很清廉。
一开始,我觉得这个办法真的很高明,也很有效,他把整个业务分成了几截,大家各司其职,每人负责一段,虽然搞得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但是似乎并不影响工作的有序推进。
实事求是的讲,这样的一种模式,确实束缚住了大陆产品开发人员的手脚,也最大程度的规避了拿回扣的可能,不过,如果您仅仅以为这个模式是针对大陆人员的,那您就错了,台北公司同样是如此的模式,外贸,开发,采购,跟单,船务,也是分的很细。
你想想,大陆人员不知道后期的订单分布情况,所以无法下手,可是台湾人员同样不能有所作为,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和工厂直接接触的便利和过程,你想想,如果你和一家工厂连面都没有见过,只是通过越洋电话那么沟通了几次,那彼此之间能算得上有交情吗?
自然是没有,那没有的话,你敢直接开口找厂商要回扣吗?我觉得这个可能性不是太大。厂商为了接单,当然愿意给你了,只要你开口,可是这采购不敢这么干啊,你对对方的为人,品行等等是一无所知,你怎么知道对方会不会为了其他利益而到时候把你吐出来呢,反咬你一口呢?想一想,这种可能是绝对存在的,因为大家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一定是优先去牺牲别人而保全自己的利益的。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譬如你在黑暗的森林里拿着枪在寻找出口,同时,你还被告知在这片森林里有一个你的同伴,而且他的手里也有枪,但是只有你们汇合之后才有可能走出这片黑森林,携手一起克服困难,这就是你们暂时的共同利益。
但是即便如此,如果忽然你听到一点点响声或者哪怕一丝丝动静,请你告诉我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
想都不用想,肯定是立马就开枪啊,这森林里可不止你和你的同伴,还有虎豹豺狼呢,它们可是会吃人的。如果你自己的小命都丢了,还谈什么出去啊?也就说这个时候在更大利益的驱使下,你一定会先去保障这个基本的利益,会毫不犹豫的开枪,管它是你的同伴还是饿狼猛兽呢。所以说,从人性方面来考虑,台湾的采购一般情况下也是不会冒这个风险的。
不过,后来我发现,这样的模式也并非是万无一失,其中也是有漏洞的,譬如一些最新的,有一定工艺难度,需要开模或者交货期要求较短,比较紧急的产品,就另当别论了。因为,这样的产品往往就不具有随便丢到一家厂,然后直接就能做的可能,那也就是说,基本上也就只有一家厂或者两家厂能满足这张订单的所有要求,又或者其中一家厂在单价方面一枝独秀,其他的厂家与他相比往往无力与之抗衡,那你说公司会怎么选择呢?这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那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采购人员如果事先就做好布局,那也就是说这张订单就产生了相当大的操作空间了,至于具体要怎么来操作,你和供应商怎么来谋划,那就看你自己的本事了,在此略过,不做详述。不过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没有金刚钻,就别揽那瓷器活,如果你不能保证你能够掌控局势,也是说你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