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其他类型>雪视角> 第98章 管理准则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8章 管理准则(1 / 3)

准则4:管理层是否理性?

对于管理层是否理性的判断,上雪个人认为不同投资者给出的观点不一致。

巴菲特的理念就是,他选管理层,道不同不相为谋,他说,“无论企业具有多么诱人的前景,与坏人打交道做成一笔好生意,我们从来没有遇见过。”

哪些管理层在投资者眼里属于坏人?

这里的坏和传统意义上的“坏”应当有所差别。

站在投资者的角度,那些不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管理层自然就是坏人,他们做出的管理决策可能出于他们自身的目的,比如名望,流量或者利益。

更有甚者,做出某项管理决策仅仅只是为了让他们个人感觉很爽。

比如某A公司CEO高调收购另一家B公司,并不是因为B公司多优秀,收购过来能产生多强的协同效应,而仅仅只是因为A公司的CEO以前被B公司中的某人坑过,如今的收购不过就是为这个CEO自己为自己出的恶气。

心想你以前坑老子,嫌老子没本事,看老子现在飞黄腾达了不来把你收了!

但B公司也不傻,被A公司收了以后团队都跑光了,没跑的人也消极代工,以至于A公司收进来的是一个赔钱货,不停吸血……

上述只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这种例子在真实世界中并不少见,这样的管理层是没有把股东利益放在眼里的,他们不理性,说专业点,他们既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也不具备配置公司资本的能力。

什么叫配置公司资本的能力?

公司的钱应该投资在哪些项目,项目产生的收益应该如何分配,是回馈股东还是投资新项目,亏损的项目如何处置,经营好资信好的情况下还要不要借债,如果要的话借多少,为什么……

这所有的问题都是由管理层去分析解决的,好的管理层无疑可以将公司的资本使用效率发挥到极致。

这个道理对公司适用,对我们每家每户的家庭财产分配也同样适用。

谁是家里管钱的,如果他/她只懂得将每月的工资结余存活期存款,那他/她一定不是一个具有资本配置能力的管理者。

大家对于一些自己本身的业务下滑,为了拯救低迷的股价,不停想往外投资,通过收购并购来提振股价的管理层要多一个心眼儿,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往往不能通过这种方式拯救公司,反而还会把一家本就风雨飘摇的公司推向万丈深渊。

因为他们正在做他们不擅长的事情,他们是买家,是甲方,但实施上他们才是收购并购之后被拯救的那个,所以谈判桌上他们往往没有多大的议价空间,很容易买贵。

大家记住上雪一句话:越是日薄西山的公司去并购标的,就越是容易为此支付高昂的价格,从而损害股东权益。

如果一项收购案事后来看被证明是失败的,管理层不过是犯了错而已,但承担巨大代价的是我们股东。

相比之下,对于那些明明没有项目可以投,但手里依旧还有不少现金的公司,其管理层如果理性,应该做两件事:

一、给股东分红。

二、回购公司股票。

其二者的效果本书之前也给大家详细分析过,都是为了提升股东权益。

准则5:管理层对股东是否坦诚?

关于坦诚这一点,上雪可以将巴菲特的观点汇总成如下两点:

一、管理层做错了,他们敢不敢承认,会不会公开承认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

二、管理层有没有做过为了短期利益而放弃长期利益的事情。

如果我们看到一家公司的CEO在公开场合敢于讨论自己的失败,并将原因总结的很到位,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是坦诚的,至少他不会试图去掩饰自己的错误。

准则6:管理层能否抗拒惯性驱使?

要理解这条准则,我们首先就要理解什么是“惯性驱使”。

“惯性驱使”说的是一家公司的管理层不愿意做出改变,因为他不愿意改变,所以有可能会让公司发展得越来越糟糕,比如:

一、拒绝改变当前的业务方向,哪怕这个方向正在走下坡路。

二、总是想尽办法把公司账上的钱用掉,乱投项目,以为这样资金使用效率就高,殊不知是一种无脑消费的败家行为。

三、只要领导高兴新项目就可以搞起来,开新项目的标准不是给公司赚钱,而是为了让领导高兴。

四、整天都在想着扩张,搞新业务线,收购并购,更改薪酬,不是为了公司发展,而仅仅只是因为同行都这么干。

为什么会出现惯性驱使,巴菲特给出的答案是:人性。

对此,书里的原文是:

“大多数管理者不愿意看起来太愚蠢,例如,如果你报出的是季度亏损,而同行们报出季度盈利,这是不是看起来太突兀了,即使大家都像没头脑的旅鼠,不停行军直至集体入海自戕,如果你不跟着大家一起,好像还是很令人尴尬。

做出非常规的决策或转换方向是非常不容易的。

如果一个策略能产生长期的良好回报,一个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管理者,应该能够说服股东们接受短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