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其他类型>吃饭穿衣> 第 503 章 民主与集权之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503 章 民主与集权之二(1 / 3)

提倡革命军领导一切,在革命军内部没有推选制度,只有认命制度,这便是“中央集权”所体现出来的“专政”,谁不服从上级安排和指挥,上级可以随时将之拿下。

提倡推选地方管理者,这是民主的表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方管理者的比例和权力会逐步压过革命军,比如说革命军没有仗可打的和平年代。

这时,民主就会压过专政,革命司令部的控制力就会下降很多。

这是姬国卿所不能容忍的,也是姬国卿所不愿意看到的。

权力的过于分散,是滋生分裂和叛乱的温床,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尽量杜绝。

第二任的地方官员必须出自革命军,这就是压制民主的又一项举措。

若不然,让舆论能力非常强的东林党、复社等“读书人”组织大面积占据了行政管理机构,他们会架空革命司令部。

崇祯朝不就是被东林党掌控了之后,最终走向灭亡的?

现有的“读书人”想在革命区走上领导岗位,必须到革命军队伍中去历练。

只有体会到了“当兵”的不易,他们才会重视这些保家卫国之人。

在革命军队伍中进行历练,也是让“读书人”学习到什么叫纪律,什么叫无条件服从,什么叫集体荣誉。

只有纪律性强,大局观重的人,才能胜任革命区的领导岗位。

把个人荣辱放在首位的,绝对不能得到重用。

对行政制度进一步细化补强后,接下来还是围绕着吃饭问题展开的土改和农耕工作。

满清暂时没有对革命军动武,显然他们看到了革命区生产的枪炮后有了新的认识,短时间内是不会对革命军动武的。

其实,不管清军对不对革命军动武,都不是姬国卿此时担心的事。

早在阿济格和多铎离开北京城后,姬国卿就已经做出了一系列相应的应对布置,放弃宁夏也是计划中的一步。

革命军这几年对外扩张速度太快,革命司令部根本来不及消化。

将难以消化的“食物”重新吐出去,不是一件坏事。

当前的革命区有足够的耕地和人口,革命区的许多土地还闲置着没有开垦,去贪占更多的土地只会加重革命司令部的负担。

以秦岭山为例,昔日穷山僻壤的秦岭山,此时聚集着一百五十万人。即便如此,那里的耕地也能养活如此庞大的人群。

这也是他们宁可呆在山中,也不愿到汉中或者陇山以西的革命区去的原因。

如果强制将这些人迁移到陇西地区,势必动摇他们投身革命的信心。

因此,只能以当地的土改工作已经完成,无法给新来的人分地为由,把陆续到来的新人输送到陇西。

姬国卿的宗旨是,不让一个人闲着。

作为一个人,整天忙碌着干活要吃饭,整天闲着没事干同样要吃饭。

与其如此,不如让更多人都参与到劳动中。

农耕工作,是基础中的基础,是革命区所有革命者赖以生存的基础工作。

已经土改完毕的地区,不再接受任何外来者,因为已经没有地可以分给他们了。

即便是各地驻军负责的军垦农田,也不再分配给外来人,因为军垦农田作为军队战备田,出产的粮食不但要供给军队,还要负责公职人员和赈灾所用。

百姓们缴纳的公粮,根本无法满足军队和公职人员的需要。

另外,军垦农田还要作为日后没有战事后,当地人□□发式增长的冗余田,免得人口增长到了一定程度,农田不够分。

不过,当人口达到饱和时,必然还要出现农田不够分的情况。

针对这样的问题,很可能姬国卿这一生都不会看到。

不过,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姬国卿会针对这个问题做出一些调整,比如说限制生育,比如说强制将多余的人口迁徙到地广人稀的区域,再比如说发明创造出化肥……

大部分的土地都分给了百姓,还有近三成的土地掌控在军队这里。

尤其是比较偏远的青海地区、张掖以西地区,军垦的面积都超过了一半,原因是这些地区的人口太少,内地(相对而言)的人又不愿意到那里去。

想让粮食产量提升上来,眼下只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地开垦荒地,播撒下更多的种子。

同时,还要尽可能多地修建灌溉水渠,修筑损耗掉的堤坝。

秋季收割作物中,玉米、番薯、土豆的产量首次超过大豆。

革命区八成以上的人已经把玉米、番薯、土豆等当作了日常食物,尤其是玉米。

这三种作物在革命区已经种植了三年,总体产量是夏季麦子产量的近四倍。

如果不再有外来逃难人进入,革命区有望在革命二年冬和革命三年春不饿死一人。

不主动招惹满清,不再肆意对外扩张。

让华夏革命军、满清、南明之间出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和平。

不管满清和南明怎样,革命区这里是急需一个没有战争的和平时期。

革命区需要去做的工作实在太多,农业、工业、教育、医疗等等,都必须提升到一个相对的高度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