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煐自认为是一个勤政的好皇帝,所以早起这样的事情对于他来说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对此他也没有半点的不适应,是真的早就习惯了这些。
早起的朱允煐来到奉天殿,看到满朝文武都已经‘上班’,还是比较欣慰的。看起来大家都没有偷懒,一个个的也都是从过年的状态当中恢复过来,这就是一个好事情了。
以前的朱允煐对于老朱对于文武百官的‘苛待’还是颇有微词的,觉得官员们都不容易。
只是现在他坐在龙椅上,就要高呼老朱英明了。假期真的没必要太多,稍微给个几天就行了,没必要休个十天半个月的,那实在是太多了。
徐辉祖率先出班,启奏道,“陛下,各地都司、卫所,年节时赏赐、粮饷业已拨付。”
对于这个回答,朱允煐很满意,“好!大明将士为国戍边、镇守安宁,切不可怠慢将士。粮饷、赏赐,切不可贪墨。若是有人敢在此伸手,朕势必要抄家灭族!”
不少文臣微微皱眉,觉得皇帝这样的话实在是太过杀气重,有点不太好。
黄子澄就站了出来,表情严肃说道,“启奏陛下,隋炀帝暴政以致失国......”
“哦?”看着这国子监祭酒,朱允煐表情严肃问道,“杨广暴政失国?曾有文为《过秦论》,那咱们就来议一议隋。都说杨广三征高丽以致中原动荡,又说杨广开运河天怒人怨。朕想,是有些道理的,隋二世而亡,杨广自然该骂。”
朱允煐也懒得给杨广洗底,实际上也确实没必要给杨广洗底。
虽然现在也有人说大运河功在后世,可是当时确实是闹得天下动荡。也说三征高丽彰显天朝国威,只是损兵折将也是事实,以至于一些世家乘势而起。
搜读
朱允煐又看向黄子澄,说道,“再说说两宋失国、暴元国祚百年,这又是如何?”
看了一眼黄子澄,朱允煐起身,看着御阶下的文武百官,“朕知晓,太上皇驱除鞑虏、建立大明基业,尚有一些人未能归心。这几年倒是好了些,前些年朕也没少听到一些大儒、世家心慕前朝。”
这一下也有一些文臣比较尴尬,这简直就是一再的拿他们的黑历史说事了。
老朱起家的时候,正经的读书人不算多。李善长算一个,刘伯温代表的浙东文人集团加入后算是文臣班底齐全。至于宋濂等人的加入,那自然也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了。
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当初确实是有不少读书人看不上老朱。认为老朱是泥腿子、家世不值一提,或者那些读书人忠君,忠的是蒙古皇帝。
“都说太上皇苛待文人,或说太上皇行事严苛。”朱允煐的表情看起来很是平静,只是平淡无比的开口,“乱世用重典,想来诸位饱读诗书也是该明白这个道理。”
黄子澄有着读书人的骨气,说道,“陛下,如今不是乱世!”
现如今确实不是乱世,所以有些重典看起来也确实不太合适。这一点朱允煐很清楚,估计老朱心里也是有数的,所以这些年来大明也是在不断的调整、改变。
只是在黄子澄等人的眼里,这样的一些改变实在是太慢了,达不到他们所期待的一个局面。
刑不上大夫,这是他们的期待。可是大明不一样,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不管是世家还是平民,该严苛的时候都是非常严苛的,没有半点好多说的。
士大夫共治天下,这也是一些读书人的期待。可是大明朝连丞相都给废了,现在的权力是高度集中在皇帝手里。这些读书人想要多说什么、多做什么,基本上都是有些费力的。
至于说一本论语治天下,或者是依照周礼这样的古礼打造盛世。这也就是读书人的一厢情愿了,大明朝的皇帝可不会惯着这些人。
有人说宋朝是读书人的黄金时代,地位奇高,这在某些意义上来说没问题。
但是在明朝,起码现在看起来是没有这样的趋势。不少的读书人也都是有些心思了和想法了,想要制约皇权,想着治理天下,不是说明朝时期的读书人才有这个心思,这是读书人一直以来的一个期待和梦想,这算得上是他们的追求吧。
这些,其实也不能就是说读书人的‘劣根性’,单纯的就是对于皇权的限制,也是读书人的一个追求。这些人一方面是想着忠君,一方面又是想着要限制皇权。
或许最理想的状态就是皇帝高坐龙椅,事情就交给他们来办。
朱允煐看着黄子澄,缓缓说道,“自朕登基以来,有不少爱卿递来奏折。觉得朕行王霸之事,觉得朕不恤民力。前些时日,还有人说咱与民争利。”
一些文臣武将表情坦然,而有些人表情不自在的低头看着脚面,要不然就是一脸的正气。
朱允煐笑了起来,重重说道,“朕知道,朕不是一些人眼里的仁君,朕也不打算当一个仁君!子曰:克己复礼以为仁。既然是仁君,则必施仁政,轻徭役,轻赋税,与民休息。所谓仁政,宽厚待民,施以恩惠!”
看着黄子澄,朱允煐问道,“朕记得,孟子提‘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朕觉得,是有些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朕也是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