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营。
自从李邦华接下了整顿京营的差事之后,便各种想方设法从崇祯和林敬手中搞到了一笔银子,数量并不多,加起来大概只有二十万两,但是这笔钱将会成为他撬动京营的关键所在。
先前的军田清丈之事虽然比这二十万两要重要一些,可是那终究需要一步步来。
对于此时的李邦华而言,他眼下的关键就在于用这二十万两先把营内的老弱病残给清退掉,这些被清退出去的营兵们可以一次领取一半之前的欠饷,后面一半等到将来再发,而留下来的营兵们则是先领一个月欠饷,剩余也会在将来补齐。
尽管这个方案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可是对于眼下的京营而言却如同一场及时降下来的甘霖,它既稳定了本身已经浮躁的京营兵,也给李邦华竖立了威望。
“殿下,将来京营将会彻底取消三大营的编制,直接改为战兵营和辅兵营,其中战兵营辖制三万军,月俸银五两,专司战斗职责,而辅兵营同样辖制三万军,俸银减半,平日里只负责守城和巡城,以及战时运输粮林物资。”
李邦华和朱慈琅在军营中慢慢走着,他慢条斯理地将自己的改革措施同朱慈琅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由于林敬前面已经清空了京营里面京营巨头,使得李邦华的改革得到顺利推行,因此这一次对京营的改革力度极为大刀阔斧,甚至可以说让人颇为惊叹。
首先李邦华针对京营里不能战斗的老弱病残进行了清退,甚至包括很大一部分不合格的军官,也被李邦华用铁血手段撤掉,然后换上了一大批具备进取心理青壮军官,使得京营的面貌陡然一新。
此外,李邦华下令涨了所有京营将士的饷银,甚至连辅兵们的饷银也从一两涨到了二两五钱,这可是相当大胆的举动——但是效果也很好,至少城内外已经有很多人开始踊跃加入京营,他们的姿态也十分积极主动。
虽然眼下京营里实际兵员不到两万人(经过裁撤后),可是按照目前的招兵进度,最迟在七月底就能完成六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万京营军的满编工作,到时候出现在所有人面前的京营,将会以一种新的姿态站出来。
当然,李邦华的改革自然也触怒了军中的利益派,他们自然不甘就此束手,开始各种找关系想要将李邦华排挤走,但是由于林敬的坚决支持,再加上顶级勋贵也不敢闹事,因此所有的动荡也都被平息了下去。
这个过程中虽然有反抗、流血,甚至于小规模的叛变,可是最终的结果却并没有改变。
林敬颇为欣赏地轻声道:“看来我之前的确小看了李总宪,不过也证明了我的眼光有多么高,果然在李总宪的面前,京营并不是彻底无药可救。”
李邦华摇了摇头,叹口气道:“殿下说笑了,眼下京营只是初步恢复了之前的秩序,可是战斗力却并没有那么容易恢复,简单来说,京营眼下缺乏武器装备,更缺乏具备中坚力量的老兵精锐。”
任何一支强大的军队,都很讲究一个传帮带,其中老兵的作用无可替代,而明军由于在过去的时候打过太多次败仗,精锐们几乎都葬送得差不多,使得眼下京营也好,还是新组建的羽卫军也好,都很缺乏老兵。
“武器我可以想办法给你安排一批。”
林敬沉吟了一番,道:“可是老兵不行,我现在都很缺.......将来只能送到战场上去锻炼,或许还能培养出一批足够精锐的老兵。”
李邦华轻轻点了点头,面无表情道:“殿下说得是,真正的老兵,终究是需要在战场上打磨出来。”
林敬不再多言,负手往前走去,他虽然对李邦华的介绍颇为满意,可是很多东西都需要自己亲自去看看才会放心。
尽管林敬从一开始不看好京营的未来,可是如果李邦华真能整顿出一番成绩来,将来也能更好的巩固目前的京城防卫,届时局势也会更有利于目前的大明。
然而才走了一小段距离,林敬就瞧见前方有一队京营兵丁跪在地上,为首之人则是竖起了一只白色的布条,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冤’字。
瞧见
(本章未完,请翻页)
布条的时候,林敬脸上没有丝毫的动容,转过头来望向李邦华,目光中并不是质疑,而是对对方意见的征询。
李邦华脸上表情并没有丝毫的动容,他轻轻瞥了一眼那些兵丁们,然后才老实拱手道:“殿下,既然兵士们有冤情,或许就是臣有些地方没有做好,还请殿下允许他们前来诉说冤情。”
一听到这话,一旁的内侍李继周顿时脸色一变,他狠狠瞪了李邦华一眼,然后对着林敬沉声道:“殿下不可,谁知道这些人有没有心机叵测之辈?若是其中有个万一,只怕...…”
“无妨。”
林敬深深望了一眼李邦华,轻声道:“将他们为首之人带上来,我倒想听一听,他们到底有什么意见。”
“是....”
在这件事里面,林敬自然是嗅到了不一样的东西,毕竟寻常的兵丁怎么会有胆子拦着太子的路申冤?寻常的兵丁又怎么可能知道太子的行踪呢?
一旁的锦衣卫李若琏自然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