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名,各地大名形成了新的豪族,二可以获得合法贸易的权力。
为了争取这个朝贡的名册,大名、寺社进行了激烈的竞争,正德八年日本朝贡使节回国前,明朝曾发给他们新勘合的文册,然而这个文册没有送到京都,在九州时被大内氏夺取了,大内氏得到了这个堪合文册后准备独占明朝朝贡,于是派出了三艘船到达宁波港。
这件事引起了日本其他封建主和寺社的不满,其中盘踞在坍港的细川氏也向中央幕府提出要分享朝贡的利益。当时的细川氏实力强大,并且靠近京都,幕府害怕细川氏图谋不轨,所以没有拒绝。正德文册被大内氏抢走后,京都幕府将已经作废的弘治堪合文册交给了细川氏,细川氏得到文册后立刻派出“朝贡使船”,大概比大内氏晚十天到达宁波港。
当时NB市舶司的宦官在接受了贿赂后,就违背“先来后到”的规矩,先检查了细川氏的货物,后来又设宴,不仅同时让大内氏和细川氏坐在一起,还让细川氏的位置比大内氏更加尊贵。
这激怒了大内氏的使节,于是他在宴会上杀了细川氏的使者,又将他们的贡船给烧了,副使看到情况不妙立刻跑路,但是大内氏追着他从宁波到了绍兴。
历史上这被称为“争贡之役”,朝贡的大内氏使节一下子化身强盗,沿途烧杀抢掠,明朝出动军队进行镇压,这一事件导致明朝政府废除福建、ZJ市舶司,仅留GD市舶司一处,也导致了明朝与日本的朝贡贸易途径断绝。
在本能寺之变后,丰臣秀吉取代织田信长,成为首次以“天下人”称号统一日本的封建主。
丰臣秀吉有点像朱元璋,他也当过和尚,但不甘于平凡的他放下了经书,投奔了到了织田信长的帐下。
他那个时代人们穿着更加华丽,这导致了日本对于中国生丝的高度依赖。
然而生丝高昂的价格也是刚刚结束战争的武士阶级难以承受的,他们需要更多的领土、更多供养他们的农民。
在朝贡体系中,朝鲜一直是重要而特殊的藩属国,它代表了东亚秩序的稳定。
同时日本与朝鲜隔海相望,自白川江之战后日本千年都没有动过朝鲜的主意。
这时明朝已经有了衰落的迹象,张居正已死,戚继光也死了,而日本方面刚完成了统一,战力和士气都极盛,而且丰臣秀吉控制了日本最大的银山,于是他就招兵买马,以朝鲜拒绝与日本结盟进攻明朝为由出兵朝鲜了。
丰臣秀吉入侵朝鲜的第一阶段战争以与明朝议和结束,但万历仅承认他日本国王的统治权,不承认其对朝鲜的统治权,并且“内附”大明。丰臣秀吉当然不愿意就此称臣,然而他需要时间休养生息,于是在接到诏书后穿上了明朝的冠服,在大阪设宴招待了明朝使节。一年多后他再度叛乱,再度入侵朝鲜,这一次丰臣秀吉依旧告负,并且在途中病逝,由他5岁的儿子继承他的位置。
为了制约那些和他同样野心勃勃的大名们,丰臣秀吉选了以德川家康等元老派的“五元老”,以及石田三成等少壮派的“五奉行”,避免有人权力过大、互相制约,但是“少主”太小了。关原合战后“五奉行”解体,德川家康被封为征夷大将军,再后来又爆发大阪冬夏之战,丰臣秀赖也就是丰臣秀吉和他的母亲自杀,整个日本政权落入了江户幕府将军德川家康的手里。
清政府成立后,皇太极改变了对日本的外交策略,试图通过朝鲜建立与日本的官方关系。到了顺治时期,借着送还日本漂流民的机会表达建交的善意。
然而日本却拒绝加入满清的朝贡体系。
第一,德川幕府也建立了自己的“幕藩体系”,强化幕府的集权,削弱诸藩的实力,在幕府初期采取了对外开放政策,这一措施却让西部的藩阀们强大起来,第二,基督教的传入爆发“天草之乱”等一系列影响幕府统治的叛乱,第三,也就是白银外流,即便日本有银山,也有枯竭的时候,于是幕府颁布了五道锁国令,停止造大船、停止传教、实行锁国。
中日往来的商人需要提供一种名为“信牌”的贸易许可证,没有信牌的船只不许进行交易。
这个制度首先是日本提出的,正式名为《海舶互市新例》,但因为它是在日本正德五年颁布的,因此叫“正德新例”,而当时中原的统治者是清朝的康熙皇帝,他的年号是康熙五十六年。
康熙二十三年颁布了《展海令》,同年日本也颁布了《贞享令》,《贞享令》仅控制白银出口,到了“正德新例”则是白银和铜都受到了限制。面对这个可以称作挑衅的行为,最终康熙决定继续使用信牌,但是在执行过程中,福州、泉州的船没有得到信牌,因此这些船刚入港就被勒令立刻离岸。异常愤怒的船主在宁波靠岸后就状告南京和宁波的船主,他们认为江南商人到日本后拿到写有日本“正德”年号的信牌有损满清王朝的威信。
在皇帝出面调解下,江南商人将信牌借给了福建商人,但因为江南商人种种阻挠,福建商人不得不退出中日贸易。
与此同时为了摆脱对日本干货的依赖,不仅中国沿海开始自己种植海带,并且还从其他国家口,东南亚移民也开始了,暹罗国王郑信就是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