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国粹> 第四十章方孝义(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章方孝义(3)(1 / 3)

李志清自打直皖战争后对皇甫这个大哥算是服气透了,那个徐树铮就是他按照大哥的指点,在外围紧缩,然后一步步将其逼到了日本公使馆里去的,他这样做可以说两边都不得罪,事情干的很是漂亮,就连现在在京城里做大的直系人马都无话可说,每每赶去抓的时候总是差之毫厘的让徐树铮跑了,能说啥?

看到了李志清,皇甫淳的眼珠子一亮,心里就有了主意,“走走,跟我们一起去德义斋,这是我当年赶考的同年,姓方,名孝义,草字啥来着?”

方孝义大嘴一咧,尴尬说道,“嘿嘿,我还没有字呢,这十几年混的不咋地。”

方孝义这个说法可是有讲究的,别以为谁都可以有字,没遇上贵人或者至亲长辈,真没人敢轻易的替人取字,在过去,这名字的来历可都是有规矩的。比如,皇甫淳的名可以由自己的父亲按照族谱啥的起,当然也可以去请自己崇拜的师傅啥的给取,而这字则是不能自己取,得留给将来的恩师,座师等人,那时兴这个,许多人的字都是恩师座师给的,皇甫淳的字就是詹眷诚给起的,这可不是儿戏的。

说,不是有许多人自己给自己起码?有,不过那不是字,是堂号,比如,李鸿章就给自己起了不少堂号,什么“少荃”、仪叟等,到老了还又加了一个“省心”。张之洞也是一样,自号“香涛”,人称“香帅”就是从他这个号里来的。

还有的人一生中多次改字,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的是信奉术士的算卦打醮,觉得原来的气运不好与自己的名字有关,于是就改,还有的是因为原来给起字的人出了状况,为了规避去改,比如说老蒋一生中用的名字都不少,而且还不讲究。

老蒋出生的时候按照族谱,叫周泰,至今还纪录在奉化的族谱里。少年时期他叫瑞元,这个名字一直用到去宁波上学,到了宁波上学,也许觉得原来的那个名字太俗气加土气,也许是为了扬志,于是又改名叫志清,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可就不短了,他在1907年考入保定军校的时候用的还是蒋志清这个名字。

他后来的“中正”这个名字是南下广东参加粤军的时候起的,其实,那个时候有很多人都是这样,在外干有风险的事情往往用化名或者假名,这中正就是这样,当时老蒋动不动就撂挑子不干,跑回上海与虞洽卿、张静江等人合伙做投机生意,那个时候他是两个名字轮流用,在广东福建他用蒋中正,在上海用蒋志清。

而他的字“介石”实际上是他在日本的时候起的笔名,后来就被他拿来用作字了,实际上老蒋的名字就是一种乱撞大运的乱起,没有啥名人指点和点拨,他在日本还叫“中村”“石冈”“田雄介”等等。老蒋成名后,为了掩盖起出身不清,无名师名人给起名的历史,就找人对他的名字进行深层次解读,七周八转的还靠上了《易经》,说是第十六卦之豫卦,说什么什么的,其实都是给老蒋涂脂抹粉的瞎掰,老蒋要是有那种路数,何至于败成那样?何至于犯低级错误?

方孝义在老家,名字是族里的长老给起的,字自然是要留给将来中进士后的座师给起,他方家在当地是大户,一般人可能会由自己的塾师啊老师等人给起个字,可方家在当地名气太大,没人敢给起,所以,他在老家出来的时候就没有字。

皇甫淳当年也是一样,去赶考的时候也没有字。两人双双落榜后,皇甫淳是碰上了自己的恩师,所以早早的有了字,可是方孝义呢?一个在兵部衙门里点卯的微末小吏,谁会给他起字啊?他自己倒是乐意,可别人还怕坏了名头呢。

而方孝义自己是一直盼着能遇到明主招揽提携他,所以,他的这个字就一直没有,是给贵人留着的,今天被李志清问起来,可以说是说到了方孝义的痛处。

实际上在那个年代,不是文人,或者不是名人,是很难有字的,待到解放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只有名没有字了,而且把两者归一,统一叫名字,你要是还有别的,那叫曾用名,别名,等等,这也是时代变迁,让古老的名字命名法终结了。

终结传统名字命名法还体现在男女平等上,在古代,不管你是多有才的女性,顶多给你个名,没有字的,李清照可以有这个号那个号,可是她没有字,有人说了,好像赵孟頫的夫人管道升有字啊,拜托,仔细看看,那也叫字吗?“仲姬”的意思就是二姑娘,不过是家里人随口叫的小名而已。宋佳三姊妹够牛的吧?他们有字吗?鉴湖女侠秋瑾倒是有字,叫“竞雄”,不过这正是体现秋瑾要争取男女平等的心愿,同时,也是不干自己是女儿身的一种表现。

国人一般忌讳直呼其名,直到今天也是一样,在读小学读中学甚至读大学的时候,大家相互直呼还无所谓,一旦你进入到了职场,但凡你有点地位和身份的时候,可是不能随意的直呼其名的,再不济的时候也要在称呼的时候加上前缀或者后缀,什么小啥啥老啥啥的,就是称呼名字时也是要把姓氏省略,比如某某同志,要是称呼姓氏,要在后面加上职称,什么这个局那个处的,小不拉子的也要在后面价格啥啥科,或者是这个工,那个总的,有人说这是拍马屁,可是你去路边修单车的时候是不是也得叫一声师傅,实际上这是一种尊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