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世上头顶大事,
理人间万缕青丝。
虽只是毫末技艺,
却依然顶上功夫。
今儿要给大伙儿讲的呢,也是咱们早些年民间的一个行当——剃头匠,也就相当于现在的理发师。
不过,早些年理发的师傅们,可没咱们现在这么先进,进去之后还能洗、剪、吹、染色、卷烫什么的,那会儿没这事。
但是花样也不比现在少,很多剃头匠师傅们说是身怀绝技也不为过。
当然了,关于剃头匠这一行什么手法、什么规矩,咱还是老规矩,先讲故事,讲完咱们再简单聊聊。
这故事呢,发生清朝末期,河北省一带的一个镇子上。
有那么一阵儿,镇上的大户人家赵掌柜家的老父亲得了重病,病倒了。
这病啊,说来也怪,乃是从那次老爷子前去镇
南坟地祭拜了已故的妻子,也就是赵掌柜去世多年的母亲之后,回家当天夜里就病倒了。
开始呢,赵掌柜也没在意,觉得老爷子肯定是去山上染了风寒,可后来发现,这病情越来越严重,老爷子气色也是越来越差,很快就卧床不起,躺在床上直咳嗽,喘气儿都不顺畅了。
这不,赵掌柜也是赶紧找了镇上的大夫、名医,甚至从县里请了一些大夫,也都不见好,根本查不出老爷子这是得了什么病。
眼看老爷子病情越来越严重,这些名医们束手无策,赵掌柜那是急的团团转的,直接放出话去,说谁要是治好了老爷子的病,别说是重金酬谢,分他一部分家产都行。
这话一出,上门的大夫一个接一个,即便是那些本事没学到家的郎中们,都想上门来试试。
您想啊,赵掌柜万贯家产,万一瞎猫碰上死耗子,运气好把老爷子的病给治好了,这辈子最起码吃穿不愁了。
可即便如此,没一个能治好老爷子病的。
不就这么着,老爷子身子一天不如一天,整天的躺床上咳嗽,往出咳痰,有时候甚至都能咳嗽出血来。
整个人气色不好不说,浑身的皮肤都成了死灰色了,老爷子本人呢,到了现在也昏迷不醒,看样子也撑不了多久了。
可也事无绝对,有这么一天夜里,赵掌柜正在老爷子床边守着呢,家里边儿下人前来禀报,说是后门有人敲门,自称是能治老爷子的病,想要见赵掌柜。
对于这种自称能治老爷子病的大夫,这段时间下来,赵掌柜接见了那可是不少了,没有一百也有八十个了,早已经不抱太大希望了。
但此时下人禀报的这人却是引起了赵掌柜的兴趣,他也纳闷儿啊,什么大夫来治病放着白天不来大晚上的来?
来了不走大门还走后门,怎么治个病跟当贼似的?
这么一问,只听下人说道:“回老爷,是咱们镇上的……那个……剃头匠!”
赵掌柜一听,傻了:“什么?剃头匠?”
这会儿赵掌柜更是一头雾水,要知道治病那可是大夫们的事,怎么一个剃头匠还跟着凑热闹?
不过,到了现在,镇上乃至全县的大夫都请遍了也没用,基本没什么更靠谱的指望了。
所以呢,赵掌柜倒也没急着说不见,而是让下人们将这位剃头匠请进来。
反正说句不好听的,他家老爷子的病也是死马当活马医了,只能试试了,万一这剃头匠有什么偏方呢?
再说,这个剃头匠也是镇上的名人,在镇上也有着一定的威望,只要是本地人,那都知道这位剃头的师傅。
这个人还是挺有意思的,姓吴,吴师傅,一身剃头的手艺乃是家里边儿一辈儿辈儿传下来的。
在镇上开了个剃头的铺子,门口挂着冯云山的那副对子:问天下头颅几许,看老夫手段如何。
横批是:看着给。
什么叫看着给?也就是说,来我这儿剃头,您要觉得咱剃的好,又有钱想多给点那咱不嫌多,您要没钱少给
(本章未完,请翻页)
点也成,实在没钱不给也无所谓。
这位吴师傅手艺确实是高,把这牌子一立,镇上甭管贫富,该拾掇拾掇头发了,都来他这儿。
赵掌柜让人将这位吴师傅请进来,上好茶水之后,就开始问了:“这个……吴师傅啊,您有什么法子能治我父亲的病?”
只见吴师傅从怀里掏出来一把剃刀放在桌子上说道:“自然是用我这把剃刀!”
赵掌柜一听,嘿,新鲜了啊!他也是四十岁的人了,长这么大还是头回听说拿剃刀治病的,就问了:“您这剃刀怎么治病呢?”
吴师傅则是摇了摇头说道:“不可说,老夫也并无绝对把握,只能一试,试过便知!”
赵掌柜想了想,又问了问,确定这吴师傅不会伤了老爷子,便答应了他。
而接下来,赵掌柜则是按照吴师傅所说的,准备好一盆热水,然后亲自给老爷子把脑袋擦拭了一遍。
接着呢,把老爷子扶起来坐好,吴师傅则是拿着剃刀,把自个儿的中指划破,在剃刀的刀背儿上点了一滴血。
紧接着,就开始给老爷子剃头。
赵掌柜在一边儿看着,起初没觉得什么,越看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