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周易哲学解读> 《周易集解》易说批判(二十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周易集解》易说批判(二十六)(2 / 3)

“故言\"反复其道,七日来复\"”是个什么意思呢?即使李鼎祚穷尽卦爻象数,同样是个说了等于白说。

最后是虞翻对所谓这一卦辞最后四字 “利有攸往”的注释:“阳息临成乾,小人道消,君子道长,故\"利有攸往\"矣”。

这“利有攸往”意思,应该是简而易懂啊!可虞翻依然以“象数”去穿凿,而附会出“故\"利有攸往\"矣”。这说法归为帝制里“易学”上的统一模式,即说了等于白说。为何帝制里的“易学”,是如何形成这种“学问”,让人不得其解。

我们再对所谓“上六”爻辞里的“迷复,凶、有灾眚”,虞翻的注释是:“坤冥为迷,高而无应,故\"凶\"。五变正时,坎为灾眚,故\"有灾眚\"也”。

虞翻注释时扯出的《坤》卦,是所谓《复》卦符号里的上卦八卦之一的《坤》,可不是六十四卦里的《坤》卦,卦学复杂不?虞翻又扯出的《坎》卦,是以卦变里东西,用这些卦象去穿凿附会所谓的爻辞内容。虞翻注释的依然是“转轴子”话,即说了等于白说。

而“迷复,凶、有灾眚”这句话,同样不难理解其意。早在《左传》一书里就记载引用过这句话,以引经据典的方式在于阐明事理。

如《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记,正是引《周易·复》里的文句来说明事理:“子大叔归,复命,告子展曰:楚子将死矣!不修其政德,而贪昧于诸侯,以逞其愿,欲久,得乎?《周易》有之,在《复》之《颐》,曰:‘迷复,凶。’其楚子之谓乎?欲复其愿,而弃其本,复归无所,是谓迷复。能无凶乎?君其往也!送葬而归,以快楚心。楚不几十年,未能恤诸侯也。吾乃休吾民矣。”

这里记载郑国的游吉,从楚复命回国,告诉子展说楚王将要死了。认为楚王不修德政,反而在诸侯那里贪图进奉。游吉为阐明楚王快死的说法,就引用春秋文本《周易》的句子做为引经据典为论证的依据。

这里的“《周易》有之,在《复》之《颐》曰:‘迷复,凶。’”正是引用春秋文本《周易》一书里的《复》中的句子内容称法,来阐明“楚子将死”道理。《周易》里的“迷复凶”,是指“迷途不返,就凶险了。”也可解释为:“迷失方向,而不改正,就凶险了。”意思是在错误的道路上,不悔改,就是凶险的后果。游吉引用这《周易》里的话,隐喻楚王有错不知改悔,不就是快死亡了吗?这引用的句子再恰当不过了,增强了论事的说服力。而对游吉引用时的称法,即“《复》之《颐》曰”。看到下面附录的春秋《周易》文本格式就明白了。

难道到了帝制里的“易学”者,就看不明白《周易》里的文辞内容了吗?就可胡诌八扯了吗?

3、附录:

(1)附录《周易·复》历史上的三种不同文本

①《周易·复》原创文本格式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不远复,无祗悔,元吉。休复,吉。频复,厉,无咎。中行独复。敦复,无悔。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②《周易·复》春秋文本格式

( )复:亨。出人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 日来复,利有攸往。

()坤: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临:休复,吉。

()师:频复,厉,无咎。

()震:中行独复。

()屯:敦复,无悔。

()颐: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 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③今本《周易·复》内容格式

( )复:亨。出人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 日来复,利有攸往。

初九: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六二:休复,吉。

六三:频复,厉,无咎。

六四:中行独复。

六五:敦复,无悔。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2)附录《周易·复》原创文章译解

(原文)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不远复,无祗悔,元吉。休复,吉。频复,厉,无咎。中行独复。敦复,无悔。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译文)

二十四、顺着老路返回,亨通,出来进去没有毛病。朋友来了也没有过失。返回时走来路,遵循这道理,按规律办事,有所往,则有所利。

行程不远,按老路返回,无大的悔恨,就是最大的吉利。以美善为行为准则而往复,吉祥。频繁反复,有危险,但无害咎。持中行事,决定归复正道。诚心诚意的归复正道,无怨无悔。迷复难返,执迷不悟,凶险,有灾祸。若用兵作战,终会一败涂地,并且连累国家君王遭殃,以至于造成国家长期不能振兴。

(解说)

本篇已然是用比喻来寓意事理,通过“复”来比喻应遵循成熟的经验与规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