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周易哲学解读> 《周易集解》易说批判(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周易集解》易说批判(十)(2 / 4)

于被业,故曰“原筮元永贞”。逆取顺守。居安如危,故曰“无咎”。天下归德,不唯一方,故曰“不宁方来”。后服之夫,违夭失人,必灾其身故曰“后夫凶”也。”

干宝的这段话内容含量太多了,其中从“汉象数”说里的纳甲卜筮法里的《坤》宫的归魂卦,到纳甲算卦上“世应”及阴阳消息卦之说;还有互卦、错卦等引来的说法;还有引经据典里的说法;还有历史书上(周书)周公卜洛的说法;最后引申出一番封建道德之说。若细细讲来,得半天功夫。但最终对所谓的这卦辞明白是什么意思吗?真是好经被糊涂念了。

我们再看对所谓《比》卦中最后一爻辞(即:比之无首,凶)的注释。

荀爽的注释是:“阳欲无首,阴以大终。阴而无首,不以大终。故\"凶\"也”。

看这说法像是绕口令,俗语为“转轴子”(即来回说)话。

而虞翻注释的是:“首,始也。*道无成,而代有终,\"无首,凶\"”。虽和荀爽说的一样绕口,但内容说法是有区别的。荀爽说的是“阴而无首”,而虞翻说的是“阴而无成”,并且虞翻把“首”,注释为“始也”,也是错误的。这里的“首”,当盟主、头领讲,而不是当开始的意思。即使帝制时期里所谓义理注释,也是把《周易》注释的支离玻碎。

3、附录:

(1)附录《周易·比》历史上的三种不同文本

①《周易·比》原创文本格式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比之自内,贞吉。比之匪人。外比之,贞吉。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比之无首,凶。

②《周易·比》春秋文本格式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 后夫凶。

()屯: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

()坎:比之自内,贞吉。

()蹇:比之匪人。

()萃:外比之,贞吉。

()坤: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观:比之无首,凶。

③今本《周易·比》内容格式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 后夫凶。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

六三:比之匪人。

六四:外比之,贞吉。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上六:比之无首,凶。

(2)附录《周易·比》原创文章译解

(原文)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比之自内,贞吉。比之匪人。外比之,贞吉。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比之无首,凶。”

(译文)

“八、邦国之间进行结盟,正确。是追根求源的根本原则,以及关乎长久的正确道路,没有害咎。而那些迟迟不来结盟者,是没有好处的。

有了真诚的爱,结盟到一起,没有害处。真诚的爱像缶里充满的美酒那样飘香四溢,最终会使不结盟的邦国前来亲附,这是非常好的举措。联盟之间和睦团结,发展的道路就美好吉祥。即使那些有过错的邦国,也应团结结盟。与外邦也应结盟,是正确的发展之路。彰显团结联盟之策,如同君王狩猎,还留下一面让猎物跑掉,这是网开一面,宽厚仁爱,就会使邦国间的百姓没有戒心,这是正确的路线与方针。结盟之间,若没有推选盟主,就会出现战争的危险。”

(解说)

“比”之意是指“结盟”,即诸侯国之间,建立一个避免发生相互战争的结盟体。而本篇就是围绕着“结盟”这一命题所展开的论述。

“原筮,元永贞,无咎”。

这里的“原筮”,是借筮术语来比喻事理,而不是讲占筮卜问的。借“原筮”来比喻“追根求源”之意。而如今不少译本,把“原筮”译成“再次卜筮占问”,或译成“同时再卜筮”等等。这种译法是错误的,若把《周易》里的文章内容当成卜辞用于算卦上去附会人事吉凶,无疑是笑话百出。

“不宁方来,后夫凶。”

“不宁”:不仅。“方”:方国。“后夫”:最后来结盟者。

可以说本篇的命题就是“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其意是“结盟很有好处,追根求源结盟是长久发展的正道,不仅方国也来结盟,而那些迟迟不来结盟者,是没有好处的。”

这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呢?这是否是站在周王的立场上来谈结盟的呢?不像。作者是站在众诸侯纷争的历史背景下来谈结盟的。是讲给诸侯国君们听的。是让诸侯国之间走结盟的道路。谁不结盟,就有被瓜分的可能,这就是“后夫凶”的结果。西周后期已是一个诸侯纷争的时代,《周易》作者是站在历史的高度看问题。作者并不是维护周王朝的利益,而是站在众国纷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