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周易哲学解读>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五篇(十五)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五篇(十五)(1 / 3)

接下我们来看出现在青铜器铭文里的两个“六联体”符号的用意,即“安州六器”里“中方鼎”上出现的两个“六联体”符号的性质问题。

对于“中方鼎”上的两个“六联体”符号与铭文关系的说法,在前面已举例李学勤的说法,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李先生的说法:

“数字符号最早一次发现,是北宋徽宗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孝感出土的安州六器中一件方鼎的铭文。铭文除数字符号外计五十五字,释文如次:惟十又三月庚寅,王在寒次。王令大史(贝兄)塥土。王曰:中,兹塥人入事,锡于珷王作臣。今(贝兄)畀汝塥土,作乃采。”中对王休令,将父乙樽。惟臣尚中臣,七八六六六六,八七六六六六。鼎铭内容:中(人名)在周武王时期就归附周,西周昭王现在把塥土(地名)封为中的采地,中想知道塥土的人是否臣服于他,通过揲蓍筮得:七八六六六六(按周易为剥卦),八七六六六六(按周易为比卦),即遇剥(本卦)之比(之卦),五、上二爻变。《左》、《国》并无二爻变筮例。宋代朱子云:两爻变,则以本卦二变爻占,仍以上爻为主。经传无明文,以例推之当如此。我们看方鼎铭本卦是剥,两变爻是:六五,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方鼎铭载中受昭王恩宠,赐以采地,占问当地之人是否臣服,这用上述《周易》爻辞来占,再合适也没有了。剥六五爻辞云受宠得当,无所不利;剥上九爻辞又说君子居之,民赖以安,如得乘车舆,与命辞对照,也是大吉大利。中把这一占筮铸于彝器,是合乎情理的”(摘自李学勤《周易溯源》巴蜀书社2006年1月第1版第216页)。

这是李先生的说法,后来朱伯崑主编的《易学基础教程》一书里对“中方鼎”上的铭文和两个“六联体”符号也有论述,现摘录如下:

“在卦爻象起源的问题上,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学者屈万里和张政烺提出的两种看法,他们的看法与考古发现有关。屈氏认为易卦源于龟卜,比较注意易卦的结构与龟卜的相似之处。张氏则认为易卦源于数字卦......张先生只所以提出这种主张,是因为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发现了许多用数字表示的易卦。这易卦以前学者都未能认出。如宋代湖北孝感曾出土六件周初铜器,其中一件中方鼎,铭文末尾有“”,……

中国古代数目字的写法,从一到八一次是:一、二、三、、×、∧、︳、。目前发现的由它们组成的‘奇字’共有几十个,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全部由三个或六个数字构成。这就很容易使人想到《易》的卦象,八卦由三个单位构成,六十四卦由六个单位构成。而且从筮法来看,《易》的卦象又是来源与数字,因此和数字也有密切关系。

当然,仅仅如此还是不能说明它们就是用数字表示的卦象。但我们可以通过与这些‘奇字’联系的文字来进一步证实。如发现与周初的史斿父鼎上的铭文是:"中斿父乍(作)宝‘’彝,贞‘’。"从上而下以此是数字八、五、七。依铭文,这是讲一个叫斿父的史官作宝尊彝。"贞"应该就是"贞卜"之"贞",而贞字后面的也应该就是卦象。我们知道,周代的占筮活动是由史官来负责的,这与"史斿父鼎"的铭文内容正好可以相互参照。若依奇书为阳爻,偶数为阴爻的转换原则,就是,即八卦的巽卦。铭文中存在由三个数组成的卦象,说明在周初也流行只用八单卦占筮的行为。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来看一下中方鼎上的铭文内容:“唯十又三月庚寅,王在寒次,王令大史兄‘△’土,王曰:中,兹‘△’人入史(事),易(锡)于武王作臣。今兄()畀女(汝)土,作乃采。中对王休令,鼎父乙尊。隹臣尚中臣。

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十三月庚寅这一天,(昭)王驻军在寒地。他命令大史把地赐给一个叫“中”的人。昭王说:中!这些△地人归附,武王准许他们作臣民。现在我把△地赏赐给你,作你的采邑。中为了报答昭王的赏赐,制作了供养父乙的祭器。最后一句贞问△地的臣民臣服于中吗?这之后就有数字组成的两个符号,它到底是不是《易经》的卦象呢?

李学勤先生对此做了一个检验。他按阳奇阴偶的原则把“”还原为“”和“”,即剥和比两卦。中方鼎上刻写这两挂,依《左传》和《国语》的筮例,它们之间应该是变卦的关系,即占筮得到剥之比。其中剥是本卦,比是之卦,剥卦的六五和上九爻属变爻。按朱熹的说法,一卦中有两个变爻的,就根据这两个变爻来占筮。而且以上爻为主。我们看,剥卦六五和上九的爻辞分别是:“六五: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剥庐”。其大意是:受宠得当,无所不利。而且君子居之,人民赖以安定,好像乘上车輿一样。这与要贞问的事情正相一致,而且大吉大利。这种情况说明数字符号无疑代表的就是《易》的卦象。”(《易学基础教程》朱伯崑主编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31页——33页)

《易学基础教程》里对中方鼎上的铭文以及两个“六联体”符号的说法结论,既是引用李学勤的说法,又是认为中方鼎上的两个“六联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