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6年(弘治十九年)9月2日,北京城城东的张记茶楼里,一个“报社”的“销售”给茶楼老板送来了一份免费的报纸。
“老板,这是刚发行的《大明日报》,不收钱送给你的!收好了!”
这个茶楼的老板诧异地从销售员手上接过那份满是墨香的报纸,打开了看了看。他发现那折成长方形的报纸打开来是有好几张纸组成的,每张纸上都密密麻麻地印着许多文字。那些小字上面往往有一个大字标题,让人对内容一目了然。
老板是识字的,他戴上了从曙光商场里买的老花镜,狐疑地看着报纸的第一页。他一边看一边读,把第一页上面第一篇文章的标题念了出来:“《朝议平息,论田赋和工商税》。”
听到老板的话,茶楼里闲着无事喝茶的茶客们打了个激灵,一个个来了精神。这“报纸”是什么东西,还有朝堂上的消息?莫非和那些官爷看的邸报一样,是从京城抄来的奏章?
“田赋和工商税”?朝廷要干什么?
这些茶客识字的不多,却忍不住心痒,想知道报纸上写了什么。一个穿着圆领的汉子走到茶楼老板面前,从老板手上抢过那报纸,看了看,却不认识几个字。他朝茶楼老板喊道:“老板,报纸的新玩意好新鲜,上面写着什么,你倒是给我们念念?”
其他的茶客纷纷起哄,大声说道:“老板,给念念,念得好我们给你打赏!”
“老板给念念!”
那茶楼老板透过老花眼镜,看了看起哄的茶客们,点了点头。他清了清嗓子,念道:“《大明日报...”
那些茶客们却听不清老板的话,又大声说道:“老板,到戏台上去念。你站在柜台里念我们听不清。”
“对,上戏台念。”
老板只有抖擞精神,站上了戏台,大声念道:“朝议平息,论田赋和工商税。经过朝廷充分论
(本章未完,请翻页)
证田赋和工商税的比例为…….”。
茶楼里的茶客们哪里听过这么劲爆的消息?一个个竖着耳朵听茶楼老板的念颂。直到把那一千字的头条新闻全部听完,茶客们才一片叫好声。
“原来朝堂上还有这么一出,这个消息我倒是第一次知道。”
“原来朝廷筹划了这么一出,想通过提高工商税来降低田赋?”
“老板念得好!这报纸上的文章全用大白话,念出来我听得懂,邸报上抄录的那些奏章念出来我也听不懂!”
“卖报!卖报~,大明日报第十一期,上面有蔚王殿下亲笔写下的文章,通过对参加南洋探险船队的吕卫船长的采访,真实再现几年前的南洋探险发现澳大利亚金矿和香料群岛航线的经过!”一个半大小子挎着装报纸的大包,在大街上一边慢跑一边大声吆喝。他们都是大明日报统一雇佣的报童,至于他吆喝的话,也都是报社里的人教他说的,毕竟像他这种穷小子,根本就不识字。
现在还是大清早,宵禁刚刚解除,所以街道上的行人还不是很多,不过当听到报童叫卖的大明日报,不少乘车或骑马的人都会叫住报童,摸出一文钱买上份报纸,在路上边走边看。
虽然报纸名字叫日报,但是第一期与第二期发行的报纸之间,足足隔了三天。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报纸是个新生事物,唐伯虎那帮报社里的人,也都没有任何的经验,根本不可能做到一日一报的程度,能做到三天一份已经很不容易了。
大明日报这份世界上第一份报纸,第一期只有两页八版,再加上印刷技术的原因,上面的字也比较大,所以内容偏少,不过它的价格可不便宜,一份就要一文钱,都够买两个烧饼了,再加上大明这年代识字的人不多,以及名气还没有打开等原因,第一次报纸只卖出去两三千份,而且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朱佑樘让各个政府部门订阅的。
不过报纸虽然
(本章未完,请翻页)
卖出去的不多,但引起的反响却是十分巨大。而且人们除了讨论报纸上的内容外,对报纸本身也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
就拿第一期的大明日报来说,这期报纸主要以时评为主,除了历数近段时间大明的朝政得失外,还特别重点报道了的得失,对张羽等抗击鞑靼入侵战斗中涌现出来的将官进行表扬外,也批评了前期所犯下的一些错误。虽然有些马后炮的意味,但是文章里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大胆却让所有看报的人震惊之余,还感到一种深深的敬佩。
敢直言批判朝政的人不是没有。但一般都是几个知交好友之间的私下牢骚,很少有人敢在公共场合大声批评朝廷,更不用说写成文章然后让所有人观看了。也正是因为如此,大明日报在发行的第一天,就树起了自己公正公开、直言不讳的大胆风格。这点倒是和大唐诤臣魏征有点像,只不过一个在朝堂,一个在民间罢了。
通过十期的赠送大明日报打响了知名度,所以第十二期的报纸销售量直线上升,北京是大明的政治中心,也是全国读书人最集中的地方,这年代能读起书的,大部分都是有钱人。拿出一文钱买份报纸,自然不值一提,因此第十二期的销售额很快就增长到万份以上,而报纸上所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