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大风起兮云飞扬之帝国> 第三十三章平台应对(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三章平台应对(上)(1 / 2)

谢迁上前奏到:“陛下,关于同葡萄牙通商的事不能简单处理。昨晚臣同二皇子、首辅、杨大学士一起对菲利普进行了审问,得知葡萄牙国王为了打开东方的贸易商路。已派出了军舰到印度,有动武的打算。"。正常的情况下,这些事应该是礼部或者内阁加一个批注意见,也叫票拟。秉笔太监用印,皇帝过目还是不过目那就不一定了,然后往下一发,就是朝廷的旨意,或者叫圣旨。

同葡萄牙通商牵扯多方利益和责任,没有人敢擅作主张。涉及到开不开海禁,关税等问题无不引人注目。

所以谢迁说完以后,这些朝廷大员们谁也不敢自作主张,只能大家共同商议,共担责任。于是,这个事件跟礼部有关就由礼部尚书张聰在朝会上提出来,让各位大佬拿主意。话题敏感,大佬们都怕粘包,都闷着头,谁也不说话,当时就冷了场。

年轻的朱佑樘并不糊涂,知道敏感的问题不能这么大张旗鼓的在朝会上议论。说巧不巧,昨晚太子和葡萄牙使者打架。今天又在朝廷哭诉。于是,朱佑樘点了李梦阳(首辅)、张聰(礼部尚书)、李东阳、谢迁、杨廷和、王华和朱厚炜到平台候驾,朝会就散了。

这个平台就是一座依宫而建半边向阳的阁台。皇宫建极殿(今保和殿)以北居中为云台门,其两侧为云台左右门,又名平台。明朝皇帝有“召对”群臣制度,从万历中期怠政便中断了。泰昌、天启两朝,都没有进行“平台召对”。弘治帝是大明一朝少有的勤奋皇帝,他继位以后,从弘治三年起,弘治帝在平台频繁召对群臣,商讨国事。对于皇帝来说是召对廷臣,所以叫“平台召对”。对于大臣来说是“奏对”弘治帝,所以又称作“平台奏对”。总之是小范围的君臣商议国事,用现在的话就是召开个常委会,内部磋商。

整个明朝实行的是内阁制,内阁首辅相当于现代国家制度中的总理,是个仅次于皇帝的举足轻重的职务。

明朝的内阁制还是比较好的制度,国家的大政方针不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起码强于皇帝专权。如果在加上一个议会的话,就是君主立宪制了。

弘治帝是一位有理想,希望有所作为的皇帝,也非常勤奋,面对他的父亲留下的烂摊子,他决心励精图治,重振大明国威。

弘治十七年(1504),正月十六日,巳正十分(上午10点)。

李梦阳等人简单的用了一点皇上赐下的点心,就恭恭敬敬的等在平台上。终于在朱厚炜的陪同下,弘治皇帝来到了平台。这时弘治已经脱去了朝会穿的龙袍,换上了常规便服,坐在中间的御座上。旁边的桌案上,一个小太监把两支火铳放在上面,侍立在一旁。众臣叩拜,口称万岁。弘治抬手虚扶,口说:“免礼平身。”一套礼仪过后,弘治开口了。

他说:“都说葡萄牙的火铳厉害

(本章未完,请翻页)

,还是我们的火铳厉害,今天给各位看看。炜儿,你给讲解一二。”

朱厚炜躬身,说一声“遵旨!”就命人把桌案抬到御座旁边。然后开始介绍:

“这两只火铳,一支是葡萄牙的,我们称作老式火铳,另一支是我们成都生产使用的,不妨称之为新式火枪,用它来作为对照比较。

先从外观看,老式火铳的铳管是锻铁卷制的,锻打和卷制留下的合口痕迹清晰可见,用手摸一下,表面粗糙。内膛虽然经过打磨,也不是很平整。这支新式火枪的枪管光滑规整,带着蓝黑色的光芒(烤蓝),锻打卷制的痕迹全无,内膛同样规整,枪口圆润。李东阳说可以断定这绝不是工匠手工锻打出来的,必是机器所制。如果这不是卷制的,我想不透,这个内膛是如何打造出来,它的铁料明显强于老式火铳,这么硬的铁料,这又长又细的管子,是怎么做的?”

朱佑樘用手摸摸两只火铳,仔细观看。然后抬手示意,几个大臣全都围上来,口中渍渍称奇。

张聰眼尖,看到铳管上有一行字,说道:“这铳管上有字,说的是什么?”

杨廷和问过朱厚炜,所以明白,他说:“这个是型制和编号。这行字是:‘零贰枪.弘治十六年一月三五六’。表示的意思就是:火枪的型制是零二式火枪,就是弘治十五年二型试验定型的火枪。后面的弘治十六年一月三五六,是说这支火铳是弘治十六年一月制造的第三百五十六支。军队验收火枪时,也要验这个编号,并在合同文书上签收。所以无论得到哪一只火枪都可以查到他的来历。”

李东阳说:“这就好,火枪装备了谁,谁的火枪丢失了,都能查到。”

朱厚炜又拿起火枪所配的刺刀,从刀鞘中拔出,双手捧给大家观看。这把刺刀,钢口好,制作精良,寒光闪闪。王华指着刀背的锯齿问道:“刀背为什么是这样的,有什么用?”

朱厚炜答道“这是锯子,士兵可以用它锯东西,这刀,战场上是武器,平时是战士手中的工具。”

弘治把刺刀交给大臣们传看,看到的人无不称奇,暗想,它的精良程度可以比得上宝剑了。

古代的宝剑和腰刀绝不是一个层次的,宝剑都是绝对上好的原料,有名的匠人精工打造,耗时数月,甚至数年。好的宝剑可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