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 / 2)

“哎,大哥,您不妨先听听小弟我的眼力,您这摊子里有一件硬货,价码起码在半拉子以上,其他的嘛,都稀松平常不值啥钱,您觉得我说的在理不?”

“哎呦,没看出来您还真有点道行啊!那您给我点出来是哪件。”

“给您点出来成,不过事后您得给兄弟我点茶水钱,不多,三张红票子就够了。”

“滚犊子,我自己能没数?还点一下就要三张红票子,您这是明抢啊?”

“别上火老板,瞧您刚才那眼神我估摸您觉得,您摊位最值钱的应该是这件吧?”我笑了笑,指了一件粗糙的民窑瓷器,“这件也就小一千,但是我说的可不是这件,是另一件。”

“此话当真?”

“君子一言!”

“好,小兄弟那你给我指出来,只要是真的,三张红票子我立马给你送上。”摊主目光中带着一丝期待。

我指了一个带有人物图案且比较臃肿的罐子,自信地说道:

“这个罐子是嘉庆官窑的。”

“哦?怎么证明?”摊主满脸疑惑。

清朝瓷器罐子特点,顺治至康熙肩部是很丰满的,上面宽下面窄。

而到了雍正至乾隆时期,这个罐子的肩部就开始往下走,也叫溜肩。

到了嘉庆至道光,这个肩部再次下溜,变成了那种很塌的感觉。

这个也叫塌肩,这个时期罐子底足开始变宽,显得很臃肿。

晚清民国,瓷器罐子开始变得圆滚滚,有一种小胖墩的感觉。

再从人物的画法来看,顺治康熙时期,人物的眼睛通常画得比较细长,线条简洁。

到了雍正乾隆时,人物眼睛画得较为圆润,注重细节和神态的描绘。

嘉庆道光年间,人物的眼睛刻画相对简单,线条也比较粗犷。

晚清民国时,人物眼睛的画法就更加随意,缺乏立体感。

从人物的整体画法来说,早期的人物形象较为端庄稳重,比例协调。

中期开始注重人物的姿态和表情,更加生动。后期则逐渐简化,有时候比例都不太准确。

再看底足,顺治康熙的底足比较高,修足规整。

雍正乾隆的底足相对矮一些,修足精细。

嘉庆道光的底足宽厚,修足略显粗糙。晚清民国的底足则多为平底,不太注重修足工艺。

“老板,听懂我说的了吧?”我挑了挑眉,看向摊主。

“小兄弟,我还是不太明白怎么认定他是嘉庆的,您再说说。”摊主皱着眉头,一脸困惑。

“咳咳,综合以上这些特征,您看这罐子的肩部、人物的画法和底足,都符合嘉庆官窑的特点,所以这肯定是嘉庆官窑罐子,这点毋庸置疑。”

我又继续跟他讲起了清代瓷用料的特点。

清朝瓷器,顺治康熙时期,大多用的是国产青料,发色灰暗。

雍正乾隆时,开始大量使用进口的洋料,色泽鲜艳纯净。

到了嘉庆道光年间,用的料就比较杂了,既有国产料,也有洋料,但整体发色不如之前鲜艳浓郁。

“您看这罐子上的色彩,就有那种略显暗淡但又不失沉稳的感觉。”

我继续看了看罐子的内部,罐子内部,胎质略显粗糙,不像雍正乾隆时期那般细腻。

嘉庆时期的瓷器在烧制时,温度和火候的控制也有所变化,导致釉面的质感和光泽度与其他时期有所不同。

这釉色微微泛黄,且有细小的开片,这都是嘉庆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所以啊,综合这些个方面,这罐子必定是嘉庆官窑出品无疑。”

摊主听我说完,仔细端详了一番,脸上渐渐露出了笑容。

“行啊,小兄弟,有两下子,这钱我给!”

摊主拿出了三张红票子递给我,我满心欢喜地将其接下。

“多谢老板赏饭。”

“小兄弟您这是凭真本事挣的,谢啥谢,就您刚才那一番说道,我是真心服气,还不知小兄弟贵姓?”

“在下王大炮。”

“小兄弟这名号一听就霸气,甭提别的,我真心想跟小兄弟您交个朋友,我叫郑邪,道上朋友都称呼我郑老邪,兄弟要是不嫌弃,咱来个撮土为香,义结金兰。”

去你奶奶个腿儿的吧!你都一大把年纪了还跟我结拜。

“呵呵,既然老板如此有诚意,那我也不跟您扯犊子了,我真名唤作王三,至于义结金兰就算了,并非不愿,而是在下家中规矩森严,所以您老多担待。”

“王三?莫不是最近北派中的新锐翘楚,三眼王?”

“啥三眼王,不知道。”

“兄弟可是师从北派李爷?”

“正是。”

“那就对咯,最近道上可都是您的传闻,所以就给您安了这么一个诨号。”

“我勒个去,咋就给我整了这么个名号,依据啥来的?”

“其一,兄弟您师从北派李爷的技艺,此为一眼;其二,兄弟短短数年出道,人脉关系盘根错节,此为二眼;其三便是这鉴宝断代的眼力,故而道上送您这外号三眼王,我觉着跟兄弟您甚是匹配啊!”

扯犊子呢!还匹配,

没有了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