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兴的演讲,引发了在场师生们的沉思。
眼下这种情况,在社会上的确出现。
甚至不少人仔细想了想了自己平时的许多习惯和做法,都吃惊的发现,他们在日常生活里,也从来都不在乎关心这些事情。
像是时令之类的,许多人只记得有数的几个。
那天该干什么,有什么传统、该吃什么时令菜,几乎一概不知。
或许一些人还知道‘冬至饺子夏至面’、‘咬春吃春卷、啃秋吃西瓜’等等。
但其他的比如‘雨水吃龙须饼’啊、‘立夏吃鸭蛋’啊、‘霜降吃柿子’啊这些,只有一些老人还记得。
并且也在不断坚持这样的传统。
年轻人平时想吃什么就去吃什么,压根没有这种概念。
正像杨振兴刚说的,科技不断进步发展,国家在食品供应方面不像以前还需要凭票买。
随时随地都能吃到各个季节的蔬菜水果。
远在琼岛的香蕉,也只需要几天时间,通过便捷的海陆空运输。就能抵达遥远的东北。
这种情况下,大家日常生活里,除了类似香椿、莲藕这类没办法培养、只能在固定时间采集的食材。
其他东西一年四季都能在菜市场买到。
所以大家不再重视时令,不再关心每个节气的饮食传统。
吃东西不再讲究习俗,药膳什么的都拼了命往狠里补。
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谁管理什么季节该吃什么?
我想吃山城火锅,大热天的一样去吃;我想吃凉拌冷冻的菜,大冬天的照吃不误。
如此一来,等他们有了孩子,自己本身都不懂传统的东西,那他们的孩子怎么可能会动?
都不需要几代人,可能两三代人,就会把璀璨的传统饮食文化瑰宝,彻底忘掉。
这些文化一旦丢了,想要再捡起来,那可就更难了。
说不定要好几代人不断努力,才能再把这些文化重新拾起,继续继承发扬下去。
想到这里,许多人不由得感觉有些毛骨悚然。
作为北大的高材生,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要比许多同龄人更深刻,见识的东西也更多。
他们深知这些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
随着杨振兴不断深入发言,所有人的思想也随之深入。
不少学生觉得自己很有责任,趁着国人还没有彻底把传统丢掉,把这些传统文化保存下来,并且让更多的人重新捡起来。
让泱泱华夏五千年历史积攒下来的文化,不断延续香火,继承并发展下去。
等杨振兴念完演讲稿,举手想要提问的人数,比刚才高会长讲完还要多。
甚至一些老师和教授,都希望和杨振兴进行交流。
这让杨振兴有些受宠若惊,同时也想起了演讲前在后台,高会长跟他说的那些话。
他觉得自己还是有些小看自己了,‘术业有专攻’也并非说说而已。
作为在饮食行业奋斗二十多年的资深厨师,在这方面,他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专家。
而且还能通过自己专业方面的知识,获得其他行业老教授们的认可。
高会长,还有到场的常务副会长杨柳女士,和陪同的校领导,也没想到这一点。
不得已,原本定好的提问时间,因为师生们的热情,往后一推再推。
最后实在是没办法了,主持人才不得不打断了提问环节,宣布这次演讲结束。
杨振兴原本心里松了口气。
哪曾想这边都宣布结束了,还有人跑过来围着他,想要继续询问一些问题。
而且他还拿到了几位老教授的联系方式,不止一个教授邀请他,希望过几天可以再见一面,继续深入交流。
毕竟这一个命题实在是太大、太广泛了。
不只是饮食文化,其他方面同样有悠久的传统文化内容。
比如民俗、音乐、诗词、各种工艺等等。
饮食文化迫切的需要继承和发扬,其他传统文化同样如此。
大家都想互相交流借鉴,从别人的想法里获得灵感,然后运用到其他方面上。
最后还是副校长看不下去了,半强迫的把学生们都撵走,将杨振兴解救了出来。
不过作为教育家,他们看杨振兴的眼神不同于以往。
谁能想到一名年轻厨师,居然会有这样的认识和见解?
这些年国家经济飞速发展,为了发展经济,改善国民生活。
在这个过程里,不单单在环境、军事等方面做出了让步,在文化领域同样如此。
外面大街小巷都充斥着国外动画、电影,就是最好的例。
国外的东西大获好评,反倒是国内推出的许多文化作品被各种嫌弃。
礼义廉耻,孝悌忠信,更是被忘得一干二净。
作为教育工作者,他们这些高校的领导同样认识深刻,比所有人都着急。
现在见到杨振兴作为厨师,心胸里也有这方面的担忧,让他们将他当做了跟自己同一类的人。
杨会长和高会长倒是没有表现的像其他人那样。
因为他们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