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都市言情>我双目变异,鉴定万物!> 第五百八十七章国宝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百八十七章国宝(1 / 2)

陈林自觉自己已经见多了名贵的古董,应该对这些陈列的展品有抵抗力了。

但是,事实证明,在国宝级的古董文玩面前,就没有人能抵抗得住诱惑。

这些完美得没有一丝瑕疵的古董,简直颠覆了陈林的认知。

西周中期的文物【五祀卫鼎】,于1975年出土于陕西宝鸡市岐山县董家村。

它高365厘米,口径343厘米,腹深195厘米,重115公斤。

鼎的造型虽纹饰简洁、但腹内铭文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价值,被誉为‘青铜史书’。

陈林走到一个展品前,驻足细细观看,忍不住为它着迷。

他之前就在图片上看过这个展品,当时就被它的精湛手工迷住了。

简直不能想像,当时的工匠会有那样巧夺开工的精湛手艺,和超越时代的审美品。

那是1970年10月,在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的【唐兽首玛瑙杯】。

也是迄今为止,陈林所见过的所有古董里,最美丽绝伦的一个酒器。

这个玛瑙杯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

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嘴部镶金帽,眼、耳、鼻

皆刻划细微精确。

唐兽首玛瑙杯是至今所见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

同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天域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据专家推测,这只镶金兽首玛瑙杯可能是由古希腊、波斯、中亚地区经过丝绸之路,传入天域的。

根据记载,天域生产的玛瑙以白、黄、淡青者居多,鲜少有红色。

而制作该杯子的红色夹心玛瑙,在中亚、西亚地区比较常见。

唐代是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沿着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除了民间的交流,西域的玛瑙器皿也会以贡品等形式流入中国。

在制作风格上,该杯子兽首装饰的造型设计,也不是我国的传统设计方法。

而是在希腊的与起源于古希腊的酒具“来通”相似。

希腊人认为“来通”酒杯是圣物,用它注酒可以防止中毒,如果举起“来通”将酒一饮而尽,则是向酒神致敬的表示。

此时,万晓雯却是驻足在一块西汉的玉器前。

那是1968年9月,由一个13岁的孔姓中学生,在陕西咸阳长陵附近发现的。

这是【汉皇后印

玺】。

印章高高2厘米,宽28厘米,由和田羊脂玉制成。

这枚印章底部用阴文刻着四个篆体字“皇后之玺”,字体大气且规整。

印台上方雕刻着一只螭虎。

螭虎是传说中的一种异兽,带着力量和权势,象征王者的风范。

在汉代时,被皇家大量使用,据说汉朝皇帝用的玺印上,大多都刻着螭虎。

《汉宫旧仪》上记载:“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纽。”

根据发现地,专家推测,这枚印章可能属于吕后——吕雉。

这枚皇后之印,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一枚两汉时期等级最高的帝后玉玺,价值重大。

刘宏义站在【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面前。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壶体为白银质地,壶身为扁圆形。

上方一端开有竖简状小口,壶盖帽为捶揲成型的覆式莲瓣,顶中心铆有一个银环。

环内套接了一条长14厘米的银链与提粱相连。

壶肩部焊接着一端有三朵花瓣的弓状提梁。

这种形制,既便于外出骑猎携带,又便于日常生活使用。

这种巧妙设计独具匠心,唐代工匠的设计艺术让刘宏义敬佩不已。

现代的工匠,能有如此七窍玲珑巧心的,也不多了。

罗程则对一件唐三彩的古董非常有兴趣。

那是1959年西安西郊牛堡村唐墓出土的——【唐三彩载乐驼】。

这件古董高58厘米。

骆驼昂首挺立,驼背垫椭圆形毯,架有平台,台上铺菱纹须边毯,共有七个乐俑和一位歌女。

乐俑盘腿而坐,各持笙、笛、琵琶、箜、拍板等乐器演奏,歌女站立其中,轻舞长袖,引颈高歌。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为研究唐代雕塑艺术、音乐舞蹈、人物如实提供了宝贵资料。

它既是唐代文化艺术、制作工艺发达昌盛的重要物证,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

2013年8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壁画里,国宝级的当属唐朝的【狩猎出行图】。

这副壁画,高100厘米—200厘米,全长890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