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都市言情>祖传中医上大学> 第183章 唐宋的中医分水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83章 唐宋的中医分水岭(1 / 2)

第二天课程结束后,李介宾和苗苗一同前往学校食堂用餐。

找好座位坐下之后,李介宾迫不及待地开口询问:“苗苗姐,老刘的那个门诊你去看过了吗?”

苗苗一边把餐盘放在桌上,一边回答道:“嗯,我已经去过啦!那里的人可真不少呢。”

李介宾继续追问:“具体有多少人啊?”

苗苗想了一下,然后回答说:“大概一上午就有十几位病人吧。”

听到这个数字,李介宾点了点头,但心里则是在嘀咕。

如此规模庞大的医院,又是专家门诊,却只有十几个病人……

这究竟算是多还是少呢?此刻的他并未联想到自家那冷清的生意。

“苗苗姐,你知道不知道教研室的其他老师有没有门诊呢?”他好奇地问道。

“嗯,唐老师和刘老师一同坐诊,就在隔壁房间。至于王老师嘛,我倒不是很清楚。”苗苗如实回答道。

紧接着,李介宾又追问:“那唐老师那边的病人数量如何呢?”

苗苗稍稍思索了一番,然后回应说:“没有刘老师那里的病人多。”

偶尔会有一两个吧,的确是比老刘的要少些。

这倒是在李介宾的预料之中。

毕竟对方只是个研究《黄帝内经》的理论家而已,让他去讲圣贤书还行,开中药方子管不管用就要看黄帝岐伯保佑不保佑他了。

要知道中医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还得有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才行。

而老唐这个人显然更擅长于理论研究,对于实际的治病开药可能并不是那么在行。所以说,他的门诊冷清也很合理嘛。

两人开始用餐,期间还不时交流一些学习和生活上的事情。

“苗苗姐,你可曾知晓中医学于历史长河之中存在着一道分水岭?”

苗苗摇了摇头,表示不知晓。

李介宾微微一笑,继续说道:“这道分水岭便是唐宋时期。

在此之前的医者们,固然对医理有所涉猎,但他们更为看重的乃是医术本身。

然而,自宋代以降,医家们逐渐意识到仅有医术实难长久立足,遂将目光投向医理研究。

于是乎,你便能看到自从刘河间起,各式各样的医学流派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

苗苗听后若有所思,过了一会儿才自语道:“好像确实是这样,难怪金元四大家之前,没有什么以学派见长的医家。”

李介宾顿了一下,接着说道:“其实啊,这事说来话长。

大家都知道,儒家思想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在宋代,由于程朱理学的兴起,儒家对于经学的研究更为深入,对于古代典籍也越发重视起来。”

他喝了口蜜雪冰橙,润了润嗓子后继续讲道:“就在这个时期,《素问》这部古老医书开始受到关注,并逐渐得到认可。

一方面呢,它所蕴含的中医理论与儒家所倡导的养生之道不谋而合;另一方面呢,则是因为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一些疾病流行的情况,使得人们对于医学知识的需求增加。

于是乎,《素问》凭借其独特的价值和实用性,渐渐走上神坛,成为中医界备受推崇的典籍之一。

可以说呀,如果没有儒家思想在背后推波助澜,也许《素问》就不会有今天如此崇高的地位咯!”

苗苗听得入迷,不禁感叹道:“原来还有那么多说法,不过好像也确实是这样,宋代的儒家好像跟之前的不一样。”

李介宾认真地纠正说:“这里所说的应该是‘儒教’而非简单意义上的儒家思想。

宋朝儒生们所强调的‘道统’观念,将他们自身的理论体系应用到了医学领域之中。

神农氏和黄帝等被视为上古时期的伟大君主,而张仲景与华佗则好比周公旦和孔夫子……因此,当谈论医学时,人们必定会高声畅谈起神农氏和黄帝,仿佛这能让自己更具权威性和崇高地位。

这种行为就如同如今社会上那些动辄声称自己毕业于清华北大一般,如果不这样做,似乎就无法突显自己的档次和品味。”

听到“逼格”这个词,苗苗忍不住笑出声来。她心想,如此看来,古代人其实也颇有几分中二气质呢。

李介宾接着说道:“这还不算完呢,但正是因为如此才导致许多医者随意注解医书,完全凭借个人喜好和想法,对前人医家横加指责、抨击;甚至还有些人肆意篡改经典原文,删减或增添字句,自行补缺漏洞,并调换文章篇幅顺序等恶劣行径。

此类不良风气自宋代兴起后,至金元时期更为盛行。这也是我整理各种版本的伤寒论,才慢慢发现的。”

此时,苗苗已然用完餐,顺手拿起一张纸巾递给李介宾,同时提醒道:“这些话你还是留着跟其他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