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宣武门前发生的事,姜娇儿和沈鹤都选择保持缄默。
如果事情捅到文康帝面前,他们并不确定雪州三地会不会有所行动。
牵一发则动全身的事情,需要三思而后行。
转眼,又过了半个月。
屋子里已经开起了地龙,京都今年的雪来得很早,不足年关就下起了鹅毛大雪。
外头银装裹素,白雪皑皑,一眼望去仿佛整个京城都笼罩在了雪白之下。
沈鹤下了朝回来,手里的汤婆子已经凉了。
随风给他换了一个热乎的,又替他将大氅搁置起来。
沈鹤抱着汤婆子坐下来,翠萍刚好端来热乎的早膳。
“今天早上新来的豆子磨的豆浆,特意温着等你回来喝。”
姜娇儿盛了一碗豆浆在他跟前,夹了几样小菜,“这天是越来越冷了,寒潮来的突然,大雪降的快,万汇居的掌柜说这两日门前多了些乞丐,我想着寻个日子搭棚施粥。”
“你约摸都是三两天前的消息了吧?”
沈鹤喝了口热豆浆,浑身都暖和起来。
放下手里的汤婆子和姜娇儿说起话来。
“是啊,有两天了。”姜娇儿颔首:“我担心这寒潮会持续,还让人提前备下了粮食,咱们去岁在琼州囤积的粮还有余,若有用得上的可运到京城来。”
“这事儿也不用你操心了,已经有人做了。”
沈鹤轻哼,姜娇儿从他话中听出了一丝不对劲,询问道:“这不是好事儿?你怎么这样的神色?”
“若心存善良自然是好事,可若刻意为之,便与好无关了。”
“今日朝堂之上,永昌侯难得上了朝,你猜猜是为何?”
“总不能是永昌侯跑城门外施粥去了吧?”
“若是如此倒好了。”沈鹤冷哼:“他特意上朝,只为了夸赞李文赫写的一篇文献。”
姜娇儿有些诧异,“这事也值得放朝堂上讲?”
“抛砖引玉罢了,那篇文献写的是治理城池,永昌侯便趁此说近日来大雪降临,将城外的庄稼地、庄子都覆盖了,李文赫怜惜百姓,自掏腰包在城外给百姓施粥。”
“你再出去看看,这城外可还有乞丐?”
沈鹤簌了口,继续说道:“京城不是琼州、平州这种贫瘠之地,百姓们虽不说家家户户都富裕,可至少不存在粮食亏空的情况。”
“家家户户都有余粮,应付半把月不成问题,可你瞧瞧这大雪才落了几日,城里头就有了乞丐。”
姜娇儿反应过来,“是他们故意为之,找人假扮的乞丐,装模作样施粥博得好口碑。”
沈鹤颔首,姜娇儿继续问道:“那如此说来,永昌侯说完后,岂不是有更多人拥护李文赫了?”
“今日下朝后,我特意走慢了些,邀约之人源源不绝,不过雪州王都一一回绝了,说什么李文赫做这些只是出于良心,不为求其他的。”
“冠冕堂皇!”姜娇儿轻嗤,眼中露出一抹不屑。
“我让人去看了,雪州王府邸的后门处停了好几辆马车。”
“真虚伪。”姜娇儿忍不住吐槽,“背地里还不知道做了多少龌龊事儿!”
古有九龙夺嫡不择手段,可再凶狠那也只是朝堂斗争,没有拿百姓开刀的。
他们倒好,弄出些乞丐来搞得人心惶惶,又假意施粥平定。
“朝堂之上拥护李文赫的人已过半数,继嗣之事迫在眉睫了。”
“咱们应该怎么办?”
“避避风头,随他们争去。”沈鹤沉吟,别的不怕,他们不争不抢自然斗不到他们头上来,唯一怕的就是文康帝会再度将他们拖下水。
“那咱们去庄子上吧?”
“这会儿庄子上风景正好,咱们也顺便看看农田情况。”
“好,你安排便是。”沈鹤颔首。
想着是去避避风头,姜娇儿就打算多待几日,收拾东西的时候也收拾得仔细些。
而在她着手筹备着去庄子上的时候,外头百姓对李文赫已然是好评如潮。
都说李世子仁心仁德,温润谦和,处处为百姓着想,处处为百姓考虑,从来不计回报。
不管百官邀约几次,李世子都从不苟合,洁身自好。
好几次有想来攀关系的官员递了帖子,被李文赫撞个正着,还被好好地训斥了一通。
听说雪州王私底下约了官员到府上议事,还被李文赫说教了一通,说什么陛下在上,他这么做是不敬陛下。
说得雪州王是面红耳赤,这话还传到了文康帝的耳中,说雪州王还不如他儿子明事理。
雪州王离开皇宫的时候还面色愤愤。
不过也因此,陛下对李文赫倒是和颜悦色了起来。
三日后,姜娇儿一家子启程去往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