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铁铉皱眉思考,他感觉脑海里似乎有什么东西即将破土而出。他想起那些祈求重新进入国子监的人;又想起那位和蔼的皇帝陛下一张圣旨,就扭转了恩科的局面;他甚至想到了先前士林之中对恩科的舆论;还有那些士子们对新学的无端抨击……
“师尊,您是说……”铁铉的眼睛亮了起来。“对于这些人,不必强求他们幡然悔悟,甚至也不必要求他们非要为我们摇旗呐喊。”
“只需‘以利导势’,就可以让他们成为我们大业的助力,凝结所有人的力量,去达成我们想要的大业?”
“以利导势?”听到铁铉造出的这个新词,朱肃先是愣了一愣,接着便哈哈大笑了起来。“好,好一个‘以利导势’!”
“不错,正是此理!”
铁铉总结是非常到位。并非是“因势利导”,而是“以利导势”,使用利益,去凝聚那些本不愿与你为伍的人,让他们成为你的马前卒,为你推动大势。
重要的,就是“势”。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指望所有人都能深明大义,那显然是不可能的。连孔夫子这样的圣人都自认为不可能做到。可要想要做大事,又必须凝结大多数人的力量,打击少数的顽固分子。那么,用“利”来引诱大多数人,去造出“势”,就是想要做大事者的不二法门。
文人们掀起舆论抨击新学,是因为新学侵占了他们的“利”,他们便掀起了“势”,让国子监灰头土脸;陛下一张圣旨,也是因为能够晋位六品的“利”,促成了士子们变脸支持恩科的“势”……
再引申下去,甚至许多历史上的变迁、成败,都能用这两个字找到其根本的脉络。
铁铉只觉得醍醐灌顶。
这位弟子的悟性如此之强悍,朱肃也难得体验到了作为人师的快感,只觉得老怀畅慰。虽然觉得铁铉的心性能信得过,但想了一想,朱肃还是补充道:“虽是如此,但你要记得,‘势’确实可以以利导之,但把持‘势’之方向的领袖,绝对不能是眼中只有利益之徒。”
“所谓大海航行靠舵手。这至关重要。同乘一艘船的人可以是三教九流,也可以鼠目寸光。但是把持航向的舵手,必须要目光深远,决不能只顾及眼前。”
“不然,其祸尤深,其罪尤深!你可懂了吗?”朱肃的眼睛灼灼的看着铁铉。
铁铉亦直视着这位年轻师长的眼睛,重重的点了点头。“师尊,弟子懂了!为了达成大势,不必非要所有人认同我们的想法。”
“但是能操控大势方向的舵手,必须得是目光深远、志同道合之士。”
“否则大势失控,其祸尤深。如东汉时的董卓、唐时的杨国忠等,皆是因为掌控大势的大将军何进、玄宗等识人不明,将船舵交给了奸佞之徒,这才最终导致了天下倾覆、民不聊生。”
“因此,我们也不必逢人便拉拢其入我新学核心,而该仔细甄别筛选,贵精而不在泛。”
“那些先前退出国子监的鼠目寸光之辈,即便得中也无伤大雅。他们终究是靠算学高中,作为利益即得者必定会支持新式科试。这对我们新学已然足够,若对他们太过亲近,使其成为根正苗红的第一批新学官员,反而有可能会坏了大事,歪了新学的根本。是这样吗?”
“对。”朱肃笑了。“他们这样的人,只不过朝三暮四之徒,是不配成为大势之舵手的。”
“徒儿,好好努力!为师看好你!”
“是。铉必不负恩师重望!”铁铉对朱肃行礼道。同时也在心中暗暗发誓,日后若有人窃据了大势掌舵人之位,歪了华夏复兴的方向,他铁铉,必要奋起斩之!
……
这边厢,铁铉一日间体悟了许多道理,离着日后的完全体名臣铁铉又更近了一步。那边厢,朝中的诸多大员们,却早已被如今火爆的恩科录名局势给弄得焦头烂额。
他们为什么要弄黄恩科?因为恩科取的是税务司的税吏们。至于这税务司,若是组建起来,第一件事必然就是彻查他们这些官员的屁股究竟干不干净。换句话说,这次恩科就是皇帝在抡动大锤,在打造一把砍向他们这些官的刀子啊!
眼看这把刀渐渐的就要打造成形,这些官儿安能不慌?可慌张归慌张,现在的他们却是群龙无首,没有丝毫的办法:好不容易公推的临时领袖詹同,又因为被那个齐德攀咬,而被燕王殿下拿到诏狱里去审问去了。天知道詹大人是怎么想的,怎么留下了这么显眼的一个破绽?
只能说,朱肃让锦衣卫拿下齐德的这波暗示,朱棣懂了,老朱和朱标肯定也懂了。至于詹同懂还是不懂,冤还是不冤,谁又会去关心呢?
反正现在官吏们已如朱肃所料定的那样,乱成了一锅粥,再也没法兴风作浪了。
户部,值房。
颜希哲只觉得自己这个尚书,当得从未如此舒坦过。在值房里小茶儿喝着,小景儿看着,外面的天地,就忽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