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三国秘事第四部> 第4章 司马懿的感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章 司马懿的感悟(1 / 2)

曹操大军已经收拾完毕,打算第二日一大早便班师还朝。

当然,这个班师还朝并不是返回许昌朝廷,而是返回曹操的老巢邺城。

当晚,曹操闲来无事,便把司马懿叫了过来。

此番曹操前率大军讨伐江东,谋士只带来了荀彧和司马懿。

荀彧却意外地在去年自杀了,于是谋士就只剩下了司马懿一人。

司马懿虽然是曹操的谋士,但他却没怎么给曹操出谋划策过,这次来濡须口,是他第一次随曹操出征。

曹操当年手下的几大谋士,有荀彧、程昱、荀攸、郭嘉、贾诩等人。

如今荀彧和郭嘉都已经去世,程昱和贾诩都已经垂垂老矣,而荀攸也已经年近花甲。

曹操感觉自己手下的智囊团有些后继无人,便有意栽培一些年轻人,所以才把司马懿带到了战场上。

同时他也想看看司马懿到底什么样,是不是传说中的那么有真才实学。

司马懿字仲达,是京兆尹司马防之子。

司马防一共生了八个儿子,人称“司马八达”,司马懿在兄弟当中排行老二。

相传司马家族从夏朝开始便世代为官,祖上也出了很多有名的人物。

但少年时期的司马懿却对仕途并不感兴趣,而是一心想钻研学问,做一个世外高人。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由于司马懿的志向是做一名隐士,便四处游历,苦苦寻觅天下名士。

功夫不负有心人,没过多久便让他碰到了一位,那就是胡昭。

于是司马懿便拜其为师,虚心向胡昭学习隶书、行草、大篆等书法技艺。

司马懿年轻时由于性格张扬、锋芒毕露,曾经得罪过一个叫周生的人。

周生找了一堆人,打算杀害司马懿,胡昭听说之后,苦苦向周生求情,才让司马懿逃过一劫。

从那之后,司马懿便彻底收敛了个性,变得深藏不露、大巧若拙,力求被褐怀玉、和光同尘。

但曹操还是听说了司马懿,便征辟他入朝为官。

司马懿以风痹症为由,始终却官不仕。

建安十三年,曹操废除三公,自己当了丞相,再次征辟司马懿。

这次他只给司马懿两条路可选,要么出仕,要么降罪。

无奈之下,司马懿只好选择出山,做了文学掾。

那一年,司马懿正好是而立之年。

后来司马懿也曾回去找过胡昭,问他自己当年的选择到底对不对。

胡昭并没有直接回答司马懿的问题,而是给他讲了一下当年庄子的故事。

楚威王曾派人去请庄子,要任命他为楚国宰相,庄子却宁死不从。

司马懿这才意识到自己离世外高人还是差得太远,光是一个把生死置之度外,他就根本做不到。

于是,他便对世外这条路死心了,把心思全用在了仕途之上。

转眼数年过去,司马懿在曹操麾下却始终都是默默无闻、寂寂无名。

荀彧的死,对司马懿的触动很大,也让他变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作为一支军队,需要武将,也需要谋士。

武将是冲锋陷阵、出生入死,看着十分危险。

而谋士则是运筹帷幄、好整以暇,看着十分安全。

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武将有武将的凶险,谋士也有谋士的艰辛。

荀彧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这么多年来,曹操未曾杀过一个武将。

即便是在赤壁之战大败,曹操也没对任何武将有所体罚。

胜败乃兵家常事,所以曹操对武将一向都很好,即便是打了败仗,他也不会大开杀戒。

但谋士却截然不同,可以说稍有不慎就会人头落地。

献错了计、站错了队、说错了话、看错了人,都有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作为一名谋士,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揣摩主子的心思、博得主子的欢心。

荀彧虽然是最早跟随曹操打天下的人,也立下了汗马功劳,却因为后来不懂曹操心思、不受曹操待见,而离奇地死于非命。

也许曹操并不是真的想杀荀彧,但曹操和荀彧积怨颇深,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就算曹操不想杀荀彧,荀彧跟曹操关系不好,他自己平时也是十分郁闷。

由此可见,作为谋士来讲,献不献计并不重要,计谋好不好也不重要,最重要的还是要会察言观色、审时度势,以及曲意逢迎、投其所好。

此番曹操突然提出退兵,司马懿也感到十分费解。

曹操退兵的理由是,他的战略目的达到了,成功离间了刘备和孙权的关系。

但在司马懿看来,如果真是想挑拨离间,根本没必要如此兴师动众。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