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之第二等之名将者,如我大赵之廉颇、田单皆属于此列;而世之三等名将,则秦之王龁、司马错、魏之晋鄙将军皆属此列也!”平原君继续说着。
“赵王亦当属武安君之列也!”信陵君点点头说道,显然他已经接受了赵括的排序,也便顺带着拍一拍赵王括的马屁。
平原君没有理会信陵君的恭维,随即接着说道:“君上可试想之,若能将秦将自白起换为他人,如王龁、司马错之流, 是否将大大增加我方之胜算哉?”
“嗯?”信陵君心头一惊,确实啊!一将无能累死千军的例子,魏国可是深有体会!如太子丹、公子卬之流,率领一流的武卒,却只能打出三流的战力。
莫说将白起换成一个草包,哪怕换成一个稍弱一点点的将领,我大魏国的胜算也将大大地增加啊!
可惜,这个火热的想法刚刚升起, 又被自己按捺下!
可能吗?!
不太可能!秦王嬴稷也,那可不是自己家的大王,不说英明无双吧,为政数十载,带领秦国从西陲之地马踏中原,怎会犯如此愚蠢的错误?
信陵君摇了摇头,对平原君说道:“固知换将之胜也,却难于实施也!秦廷团结,而秦王亦非愚人矣。”
面对有些泄气的信陵君,平原君却大笑了起来,说道:“君上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
“秦廷虽曰团结,却非铁板一块,据本君所知,国相范睢便与武安君白起互有龃龉。且其恩怨,可追溯至穰侯魏冉之事, 属不可调和之矛盾也,而范睢其人, 更是睚眦必报之人也,故其将相表面虽和,内里却势同水火。”
“嗯!范睢之人,本君亦有所耳闻也!白起乃穰侯一手提拔之人,而穰侯之死却与范睢逃脱不得关系,即便白起一心为国,恐心中仍有所不畅。更重要的是,以范睢之心胸,政敌之心腹断不得相容也。”信陵君点头补充着秦国的恩怨情仇。
“若非秦王居中调和,恐怕两方早已火并当场。然,正是有此英明之秦王,何能行换将之举焉!”信陵君不住地摇头道。
“说及秦王,其英明自不必说,不然也不能调和将相之属,始终令其互相保持竞争对立,却始终又不伤大局。”平原君灿然一笑,随即继续说道:“然,秦之破绽也正在秦王也!”
“无他,秦王已老矣,而老之王者,最担心者莫过于功高震主之人,既为自己计,也为新君计,尾大不掉之臣,必除之而后快。”平原君继续着他的表演:“若非长平之败,恐武安君已然身首异处矣。”
信陵君闻言,看着平原君,若有所思。是呀,过河拆桥,打压骄兵悍将,自己的大魏国可是鼻祖,从吴起到庞涓,哪个名将能逃过“王的制裁”。
礼仪之邦的魏国如此,那蛮夷一般的秦国更是如此,我大魏国好歹会保住用功之臣的性命,使其得归养故里,秦国呢?从商鞅到张仪,有几个好下场的?
那么,白起呢?
说句功高盖主是毫不为过,若非秦王做王久矣,尚可压制,换了别国,早进行打压了。即便如此,近些年除了率军出征,秦国朝堂上再少有白起的声音与身影,也是一个旁证——秦国快容不得白起了!
想通这一节的信陵君又给平原君倒上一盏茶水,示意他继续。
“我王言,欲终取之必先与之!”照例,平原君依旧以名人之言终结着自己的观点:“与秦之战,无论将、兵皆有所不及也,故不可力敌之。只可先败,方能后胜!”
“如长平之故事?”信陵君忍不住说道。
“虽不中亦不远也!”平原君继续解释道:“秦军雷霆之一击者,六国无论哪国皆难以招架,故在此一击中,不求与秦鏖战而胜,只求保住主力生机。甚至些许土地宜主动归于秦也,以壮其功,以骄其心。”
“此时,再行间计!在秦廷看来,我军不堪一击,纵无武安君之统帅,亦可为之,为免其再立不世功勋,则临阵换将之行可为之矣!”信陵君忍不住搭话道。
“然也!功壮则白起对内威胁更胜,心骄则必无视对手之存在,则不仅换将可行,换将后一举而溃之亦成可能矣!”平原君补充道。
“彩!”信陵君忍不住地喝彩道:“赵王不愧世之一等将帅焉!”
“哈哈!”平原君见自己大王被吹捧,心情也是十分舒畅的!
两人举盏再饮。
“君上刚刚所言有两策焉?”信陵君放下茶盏继续问道,第一策就这么哇塞,信陵君对第二策的期待一下子高了起来。
平原君见状不慌不忙地说道:“刚刚之策,乃阴谋之论也!其中诸多环节,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环节失误,则全盘谋算无用矣。是故,君子之成事也,虽有阴之谋算,却不可少阳之计策。故这第二策,乃阳谋也。”
“愿闻其详!”信陵君自然明白阴谋难成事,只有阳谋是正道的道理,只是秦军势大,非阴谋不可敌也,这才求阴谋之算,若是能有阳谋,自然是再好不过。
“其实很简单!”平原君笑着说道:“先哲早已为吾等指明了道路,无非合纵连横而已!”
闻言,信陵君一阵的失望,谁不知道“合纵”之策是对抗强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