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其他类型>句町王国> 第3章 助汉平叛毋波封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章 助汉平叛毋波封王(1 / 3)

在群山环抱的西南边陲,句町国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葱郁的丛林与奔腾的驮娘江河之间。这里居住着既勇敢又神秘的句町先民,人民以水为伴,以舟代步,生活在和谐与安宁之中。

然而,公元前86年,汉武帝驾崩,汉昭帝即位。在西南夷方国间,汉昭帝力推郡县制,派遣汉官赴各地任职,意在加强中央集权,此举却激起了西南诸部的强烈反弹。

“我们为什么要服从这些远方来的官员?”一位名叫阿明的当地领袖在部落会议上质问,他的声音在火堆旁回荡,“他们不仅带来了新的法令,还带着对我们生活方式的蔑视。”

“我们的风俗传统,难道就这么不堪吗?”另一位长者叹息,眼中闪烁着不解与愤懑。

益州郡的廉头、姑缯,这两地原是宁静深远之地,如今因汉官的到来而波涛汹涌。他们不仅带来了新的治理方式,还伴随着对本土文化的漠视和对民众的轻蔑。这种文化冲突,像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愤怒与不满在人们心中蔓延,如同野火燎原。终于,在一次又一次的摩擦与矛盾激化后,火山般爆发了。百姓们在阿明的带领下挥舞着手中的农具,将其化为反抗的利器,诛杀那些傲慢的长吏,夺取汉军兵卒的武器,焚烧象征外来统治的官署,烈火熊熊,黑烟蔽日。

叛乱的浪潮如山洪爆发,迅速席卷至西南地区,牂牁郡淡指(今贵州兴义、贞丰一带)等24邑3万多人亦随之响应。

汉昭帝穿着华丽的龙袍、佩戴玉饰、玉带缠腰,他端坐于龙椅,面对着来自西南的叛乱情报,眉头紧皱。“这不只是简单的反抗。”他沉思,“这是文化的碰撞,权力的争夺,更是对我中央集权制度的严峻考验。”

他深知,若不能妥善平息这场叛乱,他的宏伟蓝图将面临严重威胁。朝堂之上,他怒不可遏: “推行郡县制,原为巩固汉室基业,未料西南夷人竟起逆反,烧杀掳掠,肆无忌惮!”

群臣低头,噤若寒蝉,无人敢言。

“谁愿领兵南征,剿除叛逆?”汉昭帝的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群臣,往日耀武扬威的武将此刻却鸦雀无声。

“远水解不了近渴,臣以为遣衡水都尉吕辟胡为宜。”宰相霍光终于打破沉默,他面容坚毅而深沉,颧骨明显,下巴线条清晰,穿着绣有精美图案的官服,腰间系着玉带。

“准奏。”汉昭帝毫不犹豫地下达了旨意。

圣旨如暴风骤雨般降临西南边陲,但这股疾风骤雨却带来了空前的危机。吕辟胡接到圣旨后,率领精兵强将背弓、扛矛,提盾浩浩荡荡地开赴蜀郡、犍为,志在必得。然而,当他抵达牂牁郡时,眼前的局势远比预期的要棘手得多。

“驱逐汉军,誓死捍卫自由!……”叛军首领挥舞旗帜,战鼓震天,妇人拿起锄头,儿童挥起镰刀、中壮年人手拿长矛等兵器,无数反抗者如洪流般汹涌而至,他们的呐喊声震撼人心,令人心惊胆战。吕辟胡目睹此景,心中不由涌起一丝怯意。

“撤!”他果断下令,深知若此役挫败,不仅威名尽毁,更会给汉朝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于是,他指挥军队暂且撤退,寻求转机。

然而,他的迟疑却给了叛军可乘之机。他们紧追不舍,发起猛烈反击,汉军猝不及防,遭受重创。吕辟胡率汉军虽奋力抵挡,终难挽败局。

一役之下,汉军伤亡惨重,战死及溺亡者逾4000人,血染大地,尸横遍野。战后,吕辟胡跪在尸山血海之前,悔恨交加:“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呀!”

消息传至汉都长安,汉昭帝勃然大怒,下令彻查此次失利,严惩霍光、吕辟胡等失职之臣。同时,他也意识到了局势的严重性。

长安皇宫内,气氛凝重而紧张。汉昭帝端坐龙椅,下方群臣面色凝重。朝会上,他们热议如何平息西南边陲的叛乱。一位白发苍苍老谋深算的老臣挺身而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策:“陛下,何不‘以夷制夷’?我们可以联合当地的部落领袖,借其之力平定叛乱。”

“以夷制夷?妙计也!谁堪此任?”有臣子追问。

“句町侯毋波,她虽为女流,却胸怀家国,自先帝便忠诚于朝廷,臣以为她是不二人选。”新任的宰相力荐。

“准奏。”汉昭帝点头,他身边的小太监石显眉清目秀,焦急地擦拭着额头。

“陛下!”石显焦急提醒,汉昭帝却挥手制止。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寡人信任毋波侯,不必多言。”他断然说道。

毋波受命于危难之际,肩负着重振汉室的重任。她告别故土,踏上通往长安的漫漫长路,历经千辛万苦,她终于抵达长安,受到汉昭帝的热情接待。两人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中深入交谈,毋波对汉昭帝的年轻与睿智印象深刻,而汉昭帝也对她的美貌与胆识赞誉有加。

“陛下,臣恳请陛下调集更多兵马,并赋予较大自主权,以应变不测。”毋波恳切陈词。

“准奏。”汉昭帝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