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听完最后一句后,不由得鄙视了他一眼:
“口气倒是不小,朕还以为你什么都懂呢,原来也有你不会的…哈…”
敬玄立刻借驴下坡,干笑着道:
“要不陛下派几位精通文史经义的大儒协助臣办学如何?”
李世民斜着眼睛瞟了他一眼:
“此事朕会考虑的。”
李泰一听,觉得仿佛看见了事情的曙光,立刻讪笑着提议道:
“父皇,儿臣以为,那太常寺卿李百药就不错,通晓文史,最近听说还在修《北齐书》,不如就让他来协助大学如何?反正老夫子年纪也大了,今日都差点一命呜呼了,正好教几个学生修生养性…”
敬玄眼前也跟着一亮,这倒是个好主意,如果这位专修史书的“重规兄”肯来,那岂不是以后自己去逛平康坊,都不用花钱了?
简直就是一举两得的买卖啊!
想到这里,敬玄也一脸期盼的看向李世民。
没想到被皇帝唾了一脸:
“想得美!朕才任命李百药为太子左庶子,你就想让去教学生?”
敬玄摸了摸发干的面皮,一脸郁闷,干嘛呀?又不是我说的,这明明是你儿子说的,朝我喷口水干嘛?
不过李泰这小子实在是太…
太那个啥了…
当着东宫太子的面挖东宫的墙角…
咋想的?
随即偷偷瞄了他一眼,见这小胖子面无惧色,目光坦荡,仍旧在与他老爹据理力争,想来是真的看上了李百药的学识了吧?
而李承乾居然也跟着附和道:
“儿臣也以为李百药年岁已大,不适合在东宫任职,父皇,正所谓为君之道在于知人,为臣之道在于知事,若臣子心有余而力不足,那反倒不如把臣子放在最适合他的地方,如此才算知事…”
跟自己儿子讨论臣子们的去留问题,这对于李世民来说还是破天荒的头一遭,这让他兴趣大增,坐回椅子上后,冲旁边的长孙笑道:
“这几个小子到底是长大了,现在居然跟他们父皇争论起用人之道来了。”
长孙也显得很高兴,十分满意的看了看自己的两个儿子,那眼神就像是在欣赏两件完美的作品一般,让旁观的敬玄忍不住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
被老爹老娘一副老怀大慰的表情盯着猛看,饶是自诩脸皮异常厚的李泰也有些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做出一副憨笑的傻小子状,惹得夫妻二人大笑不止。
不过有一个人却是依旧神色恭顺的站在那一动不动,仿佛周围的事情都与他无关似的。
这个人就是李恪。
的确也是,李承乾与李泰都是长孙所出,人家母子情深,彩衣娱亲扮扮痴傻活跃一下气氛也没什么,但站在李恪的眼中的确会有那么一丝丝尴尬。
按照规矩,他私底下应该唤一声长孙大母,这样既显亲昵,也能符合长孙贯以的慈母形象。
但从刚才走进来到现在,他除了只是最初行礼的时候叫了一声父皇,母后以外,几乎就没说过一句话,一直杵在那跟个木头桩子似的。
就仿佛眼前的一切都跟他没有任何关系。
敬玄猜想这大概跟他的出生有关系,毕竟他老娘杨妃是杨广的女儿,估计那位杨妃从小教导要他谨慎恭逊,免得一不小心卷入到什么风波里之类的。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身负两代皇族的血统,自然高贵无疑,不过就朝堂上的那些名臣勇将,几乎个个都是造杨家的反起家的,肯定对他这位有杨广血脉的皇子戒备不已,估计以后但凡露个头,就会被人群起而攻之。
李世民好像也发现了自己这个三儿子的表情有些太过平淡,于是专门开口关心道:
“恪儿最近学业如何?父皇近来一直忙着政务,倒是疏于关心你学业了,最近在读什么书?”
随着李世民的发问,所有人都把目光转向了他,这让李恪的脸微微有些发红,连忙答道:
“回禀父皇,儿臣最近在读《墨子》。”
听说李恪在读《墨子》李世民下意识的皱了皱眉头:
“为何读《墨子》?《荀子》《孟子》这些都读过了?”
也不怪李世民生出这等反应,墨家主张的兼爱非攻,跟他李世民的执政理念恰好相悖,自从大唐立国以来,几乎就是靠着一场又一场的恶战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李恪见自己老爹神色不太好看,张了张嘴想要辩解,可他自幼被母亲教导对待尊长要恭顺,一时间竟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好在自幼与他相熟,对他十分了解的李泰替他解了围:
“三哥莫非也是对《墨子》上面描述的那些神奇的物件感兴趣?弟刚好也对此道感兴趣,为此还专门试验了几回,结果都不大理想,若是三哥得空,不妨与弟一起再试试…”
李恪一下子就反应过来连忙点头道:
“就是那个可以在天上飞几天几夜都不掉下来的木头鸟,儿臣每回读到这里都百思不得其解,这世上真有人能做出那种神奇的东西?”
“哼!一派胡言。”
李世民冷哼一声:
“这种怪力乱神的东西你二人也信?木头怎么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