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7章 草稿25(1 / 1)

今天更的挺早的,但是还是更不了太多。因为今天 上了一天的课,已经有点累了,要早点睡。早上上英语口语,下午日语,晚上还有一节英语口语到七点半。而且还有其他的事情要做。要洗昨天洗澡换的衣服,还有英语口语有一个录音,还有日精进。

哎,又是充实的一天啊。不知道为什么,明明只是把睡觉的时间用来干别的事就感觉有很多值得说的事。

今天突然感觉自己的交友能力其实还行,但不知道为什么和同寝室的人关系一直不冷不热的。我打游戏会因为打同一把的时候对同一个人的行为不满就和另一个人统一战线,然后约在一起打游戏,就成了游戏里的好友。

感觉其实有时候也挺巧合的,但是我觉得这样的友情也挺不错的。毕竟大家都只是玩游戏,可能会因为暂时打输了几局就退出了一段时间都不一起玩,但是下次自己玩的时候看到他在线可能还会邀请他一起玩。

可能我就不适合很深的羁绊,因为其实我没什么感情,或者说我动感情的时候都会以理性思考一下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情然后就感觉情绪淡了一些。可能这是从小根深蒂固的,看似是矜持、不贪心、懂礼貌,但实际上我父母对 我们的教育就显示着疏离、自保优先、别人的看法很重要。

我爸妈会让我经常说谢谢不要,虽然这确实很有礼貌,但你教孩子这个其实就是自欺欺人,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要说这句话,但他知道自己想不想要。那时候店里客人经常会有给我们好吃的。但我和妹妹其实是很想要,但还是说谢谢不要。

这不是说讲礼貌不对,要主动要接礼物,但是别人认真准备了礼物的话其实还是收下了然后想想怎么回礼比较好。说“谢谢不要”其实就是断绝了和别人交际的可能,除非别人不要脸面才愿意再给你一次,不然其实在很多人眼中其实拒绝一次就等于拒绝交朋友。

还有就是过年我爸妈不让我拿亲戚的红包,他们说是我们收了红包就等于他们也要给别人送红包,而且还要给别人帮忙。可能是因为他们经常要被迫给亲戚帮忙,(具体原因就不细说了,),所以不愿意维系亲属关系,甚至是想和他们中的有些人断绝来往才好。

但真正要脸面的亲戚不可能因为你的孩子收了他的红包就要求你帮忙,而不是那么明事理的则根本不会在乎你的孩子收不收都会纠缠你,因为他们的红包也不算多。所以在我看来就是我们没收红包,我爸妈也没回红包,但是他们还是被亲戚各种压榨利用。

有可能是因为他们太善良了,但他们又教育我们不要接受这种带有维系关系目的的好处。就像他们陷在一个泥潭里,然后想把我们抛出去。但是我们习惯了在泥潭里打滚,被抛出去了可能会被阳光晒伤,可能会被坚硬的石块擦伤。我们也不能再自由地打滚了,因为满身碎石和砂砾要比满身泥水要痛的多。

大多数的家长教育是以下两种。

一种是以自己为模板,再往上调一点,比如农民的孩子还是农民,但可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佃农变成贫下中农,再变成中农。读书人的孩子也被希望成为读书人,至少也要学会“茴”字的四种写法。

另一种是以某个成功人士为模版,甚至很多时候这个模版是不真实的。比如希望女儿通过攀高枝嫁给富贵人家而走上幸福人生的母亲,又比如希望孩子平步青云科举中进士的老农。

很显然这两种各有利弊。前者注重稳健,套用已经成型的道路,但过于刻板,也否认了孩子对新生事物的尝试,世界上的封建王朝制度能稳定几千年这种思想功不可没。后者则是会给孩子过大的压力,甚至让他嫉恨比自己优秀的人。

实际上并不是孩子不管教就会走上歧路,如果和一个人玩让我们感觉很舒服,那我们就会愿意和他一起玩并接触他的朋友圈子。

就比如我们高中的时候大家都会选择自己和谁玩,比如我们班,那就是可能因为原先高一的分班、初中的同学、一起上过数竞、一起打球等原因,分出不同的圈子,这些影响远远大于品行、成绩、家境,但如果是因为前面这几点自卑或自傲的人自然也不会被其他人喜欢,自然也不会有朋友。

但很多时候家长往往会以此作文章,以前的家长可能会说:“你看某某某,他做了什么什么事,不要和这种人玩。”或是“某某某家里是干什么的,有什么案底,他的手脚肯定也不干净,不要和他玩。”,现在的家长就不会用这么掉价和没素质的方式说话,而是会说“这群人都乐观向上,成绩也好,要多和他们玩。”

乍一看没什么问题,但实际上根本没考虑到孩子自身。自卑的人首先就会觉得自己不配和自信的人一起玩,成绩差的同样会觉得他们跟不上成绩好的。

但实际上自卑的人和自信的人成为朋友很难让他们变得自信。因为自信的人会主导他们在一起的话题、活动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自卑者的人身自由。而自卑的人只会觉得自信者的光芒好耀眼,并且顺其自然地更加失去自我。飞蛾会扑火,但不会让自己成为火,所以即使他们鼓起勇气和自信者交朋友也只是自焚。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