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6章 归家(1 / 2)

“也不是旁的,只是太子妃是东宫主母,今日我们良娣被太子爷允准出宫归家,来找太子妃娘娘通报一声,顺便也要一辆马车。”东篱看出来薛锦荔已经忍无可忍,截过话头儿笑着说。

苏姑姑笑容僵在脸上。

什么?她一个良娣已经被太子爷允准出宫见家人了?这省亲的待遇是太子妃都没有的,她就先越过主母自己先出去了?太子爷居然如此……宠妾灭妻。

苏姑姑是把规矩吃进肚子里的人,即便她心里对太子爷如此不满,面上也绝不敢露出一丝,更别说嘴里吐出个一句半句的了。

她笑笑说:“太子爷的话,太子妃自然是赞成的。”言罢叫了莺儿,让她去安排马车。

回了漱玉斋,薛锦荔才想起一件事。她叫来刘福全,让他拿着自己的牌子去一趟翰林院,给自己的弟弟递信儿,晚上早些归家。

刘福全接了旨意不敢耽搁,飞着袍角就去了。

刘福全出了漱玉斋,步伐匆匆,带着太子良娣的吩咐直奔翰林院。这座庄重古朴的建筑群位于皇宫一隅,雕梁画栋之间,透出几分书香之气。此刻,翰林院内的学士们正忙碌着,有的埋头于典籍之中,有的与同僚低声讨论,笔走龙蛇间,一片文人的风采。

翰林院的大门口,两只石狮子静静地守护着这片清净之地。刘福全到了门前,向守卫的侍卫出示了良娣的令牌,说明了来意。侍卫们不敢怠慢,立刻放行。刘福全穿过层层回廊,心中想着如何向薛锦江传达良娣的口谕。

走进翰林院的编修室,只见众位编修们或坐或立,各自忙碌。刘福全的目光在人群中搜寻,终于找到了薛锦江。他此刻正伏案疾书,眉头紧锁,似乎对文稿中的某个部分不太满意。刘福全轻咳一声,走上前去。

“薛编修,太子良娣有令,请您今晚早些归家。”刘福全恭敬地说道。

薛锦江闻言抬起头,看到是刘福全,忙放下手中的笔,站起身来。他虽在翰林院任职不久,但已深知宫中规矩,对太子良娣的口谕自然不敢有丝毫怠慢。

“多谢刘公公,我自当早些归家。”薛锦江站起身回了一礼。

这时,周围的同僚们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

他们中有些人平时对薛锦江颇为不屑,觉得他出身小门小户,能进入翰林院已是天大的侥幸,哪里配得上与他们这些世家子弟相提并论。然而此刻,见到刘福全亲自来传太子良娣的口谕,他们心中不禁升起一股莫名的敬畏。

“薛兄,不知太子良娣有何要事相召?”一个平日里与薛锦江关系还算不错的编修问道。

薛锦江微微一笑,答道:“只是家中有些琐事需要处理,并无他事。”说着,他向同僚们拱手告辞,便随着刘福全离开了编修室。

刘福全和薛锦江离开后,编修室内顿时炸开了锅。那些之前对薛锦江不屑一顾的同僚们开始窃窃私语,议论纷纷。

“没想到薛锦江居然是太子良娣的嫡亲弟弟,这下我们可得罪不起了。”一个年轻的编修低声说道。

“是啊,以前我们还嘲笑他出身寒微,现在看来是我们有眼无珠啊。”另一个编修也感叹道。

“哼,那些个世家子弟平日里自命不凡,现在看到薛锦江的后台,一个个都怂了。”一个性格直爽的编修不屑地撇了撇嘴。

这时,一个年长的编修站出来打圆场道:“好了,大家都是同僚,何必为了这点小事伤了和气。薛锦江虽然出身不高,但才华出众,能进入翰林院也是实至名归。我们以后应该多向他学习才是。”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称是,但心中对薛锦江的敬畏之情却已油然而生。

这边,薛锦荔已经顺利坐上马车,她准备带回去的东西都放在另一架马车上——没想到,太子妃还挺大方,本来想着只借一辆马车的,谁成想给了两辆。这样东篱也能跟着她一起坐在马车上了。

马车稳稳的,坐在上面一点儿都感觉不到在坐车。

她之前从江秀一路北上的时候,是第一次坐马车。那次她吐了一路,她还以为自己是不耐坐车呢,现在想想,就是因为当初的马和车都很老的缘故吧……

薛锦荔坐在宽敞的马车里,心想:怪不得世人都喜欢追逐名利,这些东西好像是能让人变得舒适起来。她又叹了口气,感觉自己越来越像个暴发户了。

马车缓缓前行,薛锦荔靠在软垫上,感觉着马车行进的节奏,心中涌起一股平静与安逸。她转头看向一旁的东篱,微笑着说:“东篱,你还记得你小时候的事吗?从没听你说过。”

东篱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怀念,笑道:“奴婢记得,那时候我和村里的伙伴们总是偷偷溜到河边去捉鱼,虽然每次都弄得一身湿漉漉的,但那种快乐和自由真是让人难忘。”

薛锦荔也笑了起来,接着说:“是啊,那时候的日子虽然简单,但却是最真实的。我也总是去河里摸一些小鱼小虾,摸上来了就直接在河边架起一个火堆烤来吃。”

东篱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笑道:“原来良娣也这么贪玩呀。我还以为您从小就过着和寻常人不一样的生活呢。”

薛锦荔摇摇头,感慨地说:“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