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第361章 巡抚作妖,成都民乱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61章 巡抚作妖,成都民乱(1 / 2)

第361章 巡抚作妖,成都民乱

在三国时期,有同一家族分别出仕魏蜀吴的例子,甚至有亲兄弟分别出仕不同国家的。比如诸葛亮仕蜀汉,其兄长诸葛瑾却仕孙吴。

但那是在遥远的三国时期。

在如今这个时代,若让四川其他官员知道他的长子仕崋,恐怕不仅他这重庆知府的位子难以坐下去,甚至有可能被认为有叛明投崋之疑,给抓起来!

那为何他的长子会有如此“不孝”之行径呢?

是因为,长子认为他应该弃明投崋,也在用准备仕崋的行为逼他做出降崋的选择。

事实上,这封家书的后半部分,长子都在直言劝他降崋。

其一是告诉他大明已如大厦将倾,难以挽救,而大崋的出现则是顺天应民,必将替代大明,建立新朝,令天下恢复太平之景。

其二,大崋皇帝已委任赫连岳为征西将军、委任沈万登为平西将军,今秋便将发十数万精兵,攻入蜀中,夺取川贵!

以四川如今的大明官府和明军状况,若要抵抗崋军,无异于螳臂当车,以卵击石,只会牵累无数无辜百姓受难于战火,而难以改变四川为大崋所有的结果。

既如此,他这个重庆知府无论是从个人安危及前程考虑,还是为重庆府百姓考虑,都应该弃明投崋!

讲实话,王行俭都没想到印象中在他面前有点怯弱寡言的长子会在家书中有如此大胆之言。

若非家书为长子亲笔所写,一些言语口气也类似,他都要认为这家书是假的了。

他是崇祯十年进士,在巴县当了一任知县,因政绩突出,而重庆知府又刚好出缺,他稍微派人活动了番,就当上了重庆知府。

在此期间,他只带了一名妾室和十来个家仆随行服侍,因兵祸连结,他已四五年没回家。

大约是这几年他那长子经历太多,迅速长大,才变得与他印象中有些不一样了吧?

想到这里,王行俭竟比以往更加思念起远在家乡的妻子等亲人来。

就在王行俭看着家书思乡心切时,外面忽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和喊声。

“东翁可在?在下有要事禀报!”

王行俭赶紧将这封家书收藏好,这才从书房走出去。

他如今身边有两名师爷,一个是准备出任巴县知县时请一相熟的绍兴友人,即著名的绍兴师爷,钱粮刑名皆会。

另一位却是当上重庆知府后,邀请一位在重庆结识的友人担任。

这位友人也姓王,名叫王则,却是成都人。其虽为秀才,却是成都大户人家出身,因此在成都颇有些人脉。

王行俭邀请王则担任师爷,便是看中其人脉、能力,希望王则能帮他打点好成都那边,并及时传回一些重要消息。

因为王行俭明白,为官,有时候消息灵通、人脉关系比政绩还重要。

王则前些日子去成都办事,如今忽然回来,还说有要事禀报,很可能是成都那边出了什么变故。

王行俭心中做出如此判断时,已经来到堂中,让家仆将王则请了进来。

王则进来后都顾不得行礼问候,便着急地道:“东翁,成都出大事了!”

王行俭微微皱眉,道:“稚规(王则字)莫急,坐下来喝杯茶,平心静气后再说。”

“唉,闹出这么大的祸事,我如何还能平心静气?”

“到底出了什么事?”王行俭索性追问。

王则道:“自前任巡抚邵捷春因杨嗣昌之弹劾被逮捕入京后,不是由那廖大亨任巡抚嘛。

因此前朝廷催逼四川钱粮,廖大亨便东挪西借,筹措一批先送出川,直接将四川巡抚衙门下各钱粮公库搜刮得一干二净,结果公中连官吏、衙役的薪俸都难以发出来。

再加上如今四川面临崋军重兵压境,急需钱粮募兵抵御,廖大亨便一再加重税赋。

其他地方情况如何暂且不知,但成都府却是有不少大户带头抗税。

廖大亨见夏税难以收上来,竟允诺成都府那些负责收税的小吏、衙役,不仅他们的薪俸皆从这夏税中来,甚至可以在其中抽成,以作奖励!”

“什么?!”王行俭听得大为惊诧,“廖大亨怎可如此?岂不知胥吏贪婪,人心欲壑难填,此令一下,那些胥吏怕是会逼得百姓家破人亡!”

“看看看,东翁见识都要比那廖大亨高!依我看,当初这廖大亨能巴结上杨嗣昌,成其党羽,担任监军,必是送了重礼!”

作为一个屡试不中,又对大明官场昏暗深有了解的师爷,王则忍不住再次对廖大亨在四川官场的崛起吐槽。

王行俭道:“杨嗣昌都病死了,如今四川与京师也断了联系,你说这些又有何用。”

“唉,”王则叹了口气,“东翁,如今四川危如累卵,在下心中气闷,这些话不吐不快啊。”

“还是说正事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