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夫立国,干脆利落!
古代帝王登位、大臣就封时要谦让,礼节叫做“三辞三让”,也就是说,为表示帝王等位的合法性以及礼节,特别是以受禅让形式登上帝位的皇帝,即使内心再着急上位,也的把表面功夫做足,必须“三辞从命”。
后来呢,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登位就是摆出一把椅子,他披上黄衫,成为皇帝,就此了事。
如今孟之祥登基,先帝榜样在前,有样学样得了。
他的皇朝名为“明朝”,是他一言而决,说道:“我们国家现在疆域不大,中原地区被鞑子占领,我们将收复旧河山,夺取鞑子的广阔土地,我们将会成为一个大帝国,所以我们是‘明日帝国’,我们的前途无限光明,即为‘明朝’!”
皇帝金口一开,即为圣旨,因此新朝取名为“明朝”。
新朝建立,万事缠身,当务之急是建立中枢,恢复各地的皇朝管辖权、赈济灾民,重整军队等等。
按孟之祥的设想,废除了三省二府,即前朝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没了,政事堂和枢密院二府也没了,保留下来的只是对阁臣的尊称为“相公!”
朝廷设立内阁,内阁阁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设立一首辅、二次辅和四辅臣,位在各部之上,有“票拟”的权利,有权利对朝廷大事提出建议,也就是为皇帝提供各种选择ABC。
皇帝把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各部。
同时,对于军务,则设立军机处,主管军务,掌出兵权,内设参谋本部,由军人充任,负责为皇帝提供战略和战斗决策的选择项。
地方上设立行省,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由各地总督和巡抚统管事务。
总督和巡抚为“封疆大吏”,对皇帝负责,总督和巡抚拥有军权、行政权、司法监督权、经济赋税和提领地方文化教育权利。
职能方面。总督主要负责军事、外交、战略等大事,巡抚主要负责民政、赋税、教育等细事。总督可以指挥各省军队应对外敌或叛乱,巡抚则要保障各省内部的治安和稳定。
两者并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关系。
……
看到孟之祥对官职的设置,赵葵很欣慰,对诸阁臣道:“陛下老谋深算,处事妥当,明朝能长久,吾辈富贵亦可长久!”
单拿总督和巡抚来说,他们在地方权重,但不能一手遮天,彼此间互相制约,如此国家就能安稳了。
不仅如此,中华铁血会计划在各地设立分会,能够向朝廷密折上奏,也可以监控地方事务。
各人点头,心忖孟之祥这么个大头兵,忙着打仗和玩大脚女人,哪有什么时间思索出这么复杂的东西来,难道是孟夫人的所作所为?
听闻孟夫人是个才女,上至天文地利,下至百家生意,样样精通,在四川路,她代夫批阅官府文件,待她还都,很有可能如高宗和武则天一般合体治国,是为双圣!
赵葵被任命为明朝第一任首辅,次辅是姚希得和贾似道,辅臣则为史岩之、江万里、厉文翁和赵与筹,其中赵与筹为建康知府。
他们重任在身,忙得不得了。
首抓重点就是派发官帽子,鞑子破临安府,把里面的官僚给一网打尽,能逃出来的仅小猫小狗二三只,其余诸人要不死掉,要不被送到北方牧羊。
大破之后有大立,宋朝存在着冗官现象,即官员太多,如今他们被干掉了,空出来的位置就能够安置许多人了。
设立内阁,安排各级内阁官员,其中设置了一个发展规划总署,负责统计数据、调研地方情况,提出发展规划等。
重建六部,先不设尚书,以侍郎代管部务,再安排下面的郎中、员外郎等官职。
再有就是秉承圣意,新设农工商部,主打经济;新设教育部,负责国民教育;新设卫生与健康服务部,主管国民卫生、食品安全等。
还有应设的官职,包括了诸寺监,有太常、宗正、光禄、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等寺等,以及国子、少府、将作、军器、都水、司天等六监。
新朝初立,能省辄省,许多寺监混杂一起办公,即使如此,需要的官员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让诸大员感到失落的是翰林院被降级了,其编制被划入了教育部!
要知道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以前文官非进士不可重用,不是翰林不能成为相公,翰林风光得很,如今皇帝讲究实务不务虚,翰林就成落毛的凤凰不如鸡了!
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主官为左都御史,首任为孙附凤,负责监察吏治,维护国家统治正常秩序和保障封建国家机器平稳运转。
再就是大理寺得到了加强,负责司法,并负责法律的制订。
令相公们不敢作声的是在编制财政预算时,有一大块预算含糊其辞,没有列明具体用途。
这些钱,用在了帝国保安总局(对内对外)、参谋本部情报局(军队情报机关)还有中华铁血会数据统计分会(情报监察机关)三大特务机关。
这就是孟之祥的“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