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玠正在中军营帐里吃着晚饭,他的伙食不错,厨子杀了一只活鸡,做出药材鸡汤、三杯鸡和炒鸡杂。
这个厨子去青居城职业学校学过,其中三杯鸡是把鸡用一杯酱油、一杯米酒和一杯黑麻油炮制而成,方法简单,滋味不错。
亲兵来报说:“李承旨求见相公!”
“请他进来!”余玠吩咐道。
李承旨,乃李伯辉,淳佑七年(1247年)一甲进士第三,即探花郎!
初授官为翰林院编修,李伯辉有志气,愿到军前效力,官家嘉其行,给他加了枢密副承旨(正七品)的头衔,让他到达四川制司任参议官。
虽然李伯辉的官职不高,但他是朝廷派出来的官员,四川制司都不能处置他,据说他只要再回京城(镀过金),朝廷即有重用。
所以他进来时,余玠都客气地道:“一起吃点?”
李伯辉年少得志,不过此时他英俊的脸上满是气愤,沉声道:“我去了金牛堡,看过了京观!”
他气愤地道:“好壮观哪,好威风啊,孟制置杀害俘虏,只怕以后鞑靼人对我们进行更加猛烈的报复!”
他滔滔不绝地道:“我们是礼义之邦,遵循的是孔孟之道,讲的是仁义道德,温良恭俭,而且佛祖也说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朝更是以诚善化天下,愿得四方安宁,边关不闻兵革之声,乃是百姓之大幸……”
理宗朝由于惧怕鞑靼人攻打,更怕刺激到鞑靼人,捉到其俘虏多是关押了事,好生对待,之后双方谈判,交换战俘。
他怕,各军更怕,对于鞑靼人俘虏都遵循朝廷行事来办理。
唯有青居军从来不怕,捉到鞑靼人俘虏就拿他们去修理地球,从事修路、砂场、砖场、开矿之用,不干活不给饭吃,不听话就赏皮鞭。
现在青居军大开杀戒,屠掉了金牛堡,据统计杀了一千一百十六人!
李伯辉知道朝廷优待俘虏的政策,先前孟之祥拿俘虏干活也就罢了,如今屠杀俘虏,李伯辉认为不妥。
然而,余玠一句话就让他止住了下面的讲话。
余玠道:“是我让孟制置这么做的!”
“余相公,你……”李伯辉望着余玠道。
“在进兵前,我就决定了,鞑靼人投降得生,不降者死,孟制置是按军令来办的,没错!”余玠道:“鞑靼人可以这么做,我们同样可以这么做,我们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余玠解释着,苦口婆心地道:“对待强盗,是不能与他们讲仁义道德的!而且,李承旨,你知道吗?鞑靼人全线收缩,退守汉中,兵力都不敢驻防小城,怕的就是内乱,孟制置这手还是不错的!”
然而说不通李伯辉,他上了折子,弹劾孟之祥屠城的行径,以及余玠对此事的冷漠不理和对孟之祥的放纵。
本来呢,大军北伐,为保密计和大军的安全,所有的折子都要经过余玠同意后才可以往朝廷送去,但李伯辉地位超然,起到朝廷耳目与监军的作用,这份折子就送出去了。
快马送到嘉陵江边,再顺江而下,进入长江,到得建康,快马送京师,速度挺快的。
这份折子到达京城后,御史们见到后很兴奋,他们属于无风都要作浪的主儿,遂交相上疏弹劾余玠与孟之祥,他们聪明得很,扯到了唐末藩镇仗着手上军力,肆意而为,随便杀人,意思是说孟之祥一杀开了,则他也会象藩镇般横行无忌,一昧动用武力……如不处置,则孟之祥必成唐末藩镇!
一些务实的官员如赵葵、赵与筹等,则心忖李伯辉读书是读傻了。
人家可以杀你,你捉到人家不但不杀,还好好对待,须知夫子说的是“以直报怨”而不是“以德报怨!”
但是他们不能为孟之祥说话,否则别人就会说他们是文武勾结。
目前,吴潜为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徐清叟为签书枢密院事,两人皆不象赵葵般力撑孟之祥,态度比较喛味。
本来有个人还能支撑孟之祥的,偏偏他又死了,去年年初史嵩之的DD史宅之为同知枢密院事,他与孟之祥是一伙的,可年底时,史宅之病死了!
好在,好在,郑清之还在!
郑清之宦海沉浮数十载,经验丰富,他既没说孟之祥的对错,也不论李伯辉上折子有问题,而是奏道:“大军正在北伐,牵一发而动全身,臣不欲汉贰师将军之事重演,坏了数万宋军的性命!”
汉朝,贰师将军李广利正率七万大军攻打匈奴,汉武帝上了头,因事把李广利的妻儿给捉了起来,准备治罪。
李广利惧怕汉武帝追责,想立功赎罪,遂挥师北进,深入匈奴,初战得胜,再战则七万汉军尽墨,李广利也投降了匈奴。
汉武帝无能狂怒,将李广利灭族,可七万汉家儿郎就这样全部丧送在李广利手中,给国家民族造成极大的损失。
失利的最重要原因是大军在外,汉武帝身为皇帝,非常地不成熟,居然要对付统兵大将的家人,还有囚禁了李广利的妻儿,也应该封锁消息啊,却让消息传到前线李广利那里,导致军心大乱,那不是给鞑靼人递刀子嘛!
如今郑清之冷处理此事,官家大悦道:“此乃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