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事的,不然也不会选择了跟投机取巧的张周。
萧敬道:“就怕朝中的臣僚,不会答应。”
就算你们孩子中了,别人也会说是张秉宽私相授受,给你们俩面子……明眼人,或是识大体的人,知道这事不可能,但难堵悠悠众生之口。
在张周面前,他是一点都不避讳自己的无能,反正跟张周是相识于微末的,张周也了解他是什么人,不用装。
这是在提醒谢迁。
“怎么也要留个四五家,蔡国公在朝堂上费了那么多的口舌,难道不该加几家吗?”李璋的意思,本来四家也够了。
朱祐樘道:“或许是朕期许太深了吧。能做两篇四平八稳的文章,也算说得过去。这文章,应该是不能过童生考的吧?”
李璋侧目看着牟斌道:“你什么时候也开始学着畏畏缩缩了?”
朱祐樘放下卷子,道:“等秉宽回来,给他瞧瞧。不过以朕的想法,就算是太子文章做得再好,但若是无悲天悯人之心,仍旧成就不了一番大业。文章是能选拔人才,但治国之事上,文章好坏也不能起到决定的作用,也只是作为参考罢了。”
这是充分为张周着想。
“是。”
“小的哪懂得打仗?还是留在爷身边,跑跑腿就行了。”刘贵挠挠头。
“谁说不是呢?秉宽有本事啊,宫里上下现在基本都没说他闲话的,为什么?就在于人人都看到了成绩。本来户部的开销也减少了很多,但朝中人却对秉宽的印象很不好,就是在于秉宽帮皇宫解除对了帑币的依赖,这或是户部所不希望看到的。”
“李公公,这是按照目前案犯的口供,所定好的方略,只等回头给蔡国公审查之后,没问题就可以上报于陛下。”
朱祐樘也在端详朱厚照三场考试下来的文章,那感觉就叫一个……不忍直视。
……
这真是让人羡慕。
……
朱祐樘起身道:“自然是要给他们派遣官职,有的人会说,这是朕任人唯亲,但选有特别一技之长的人出来当官,难道就不是唯才是用吗?秉宽用人,也就是朕在用人,换言之也是朝廷用人,秉宽想用的人,给他们官职,有何不可?”
“朝中文章写得好的,多也只是在翰林院中修书立做,朝务之事上多还要看做事的果决,还有做事的魄力。但茫茫众生中,如何将他们选出来?尽管文章取才,是有偏颇,但好歹也算是个标准,文章写得好的读书人,在治国上,总比那些文章差的人,出人才的机会要大吧?”
毕竟这是杨廷和守制回京之后,皇帝所委派给他的第一个差事,还是跟张周一起来完成,他也知道事情不能由自己做主,基本上每件事都来“请教”于张周。
但谁让张周在朝上掌握了那么大的主动权?
内阁值房。
李璋点头道:“就当是咱家给蔡国公送上一份见面礼,行不行?”
“是。”
“你们锦衣卫的五万两,一文不少,还是你们的,除此之外也不要再贪心了,下面只要人人分到好处,也就够了。本来蔡国公在开矿的时候,不也分了你们不少吗?”
“一样啊。”
李璋道,“蔡国公出贡院之后,咱家要亲自去迎接。这就当是见面礼。你再整理一下,至于细节,不用在这里写得太清楚。这都是为了应付朝中大臣的说辞,其实不用列得太清楚,陛下也明白是怎么回事。”
案宗什么的,都是糊弄人的。
皇帝知道是怎么回事,张周知道是怎么回事,你我都心知肚明也就行了。
还要跟大臣解释那么多干嘛?
“是。”萧敬应和。
萧敬显然不认同皇帝的观点。
但现在他也没有反驳的勇气了,给皇帝当近身的差事,难道不应该一切都听皇帝的?
永平府的案子已经拖了两个月,地方上都开始有了不和谐的声音,牟斌也是加紧给出方略,这样只需要张周点头就行,如此一来就算回头被发现判决有大问题,也完全可以由锦衣卫把罪名给担下来。
谢迁看完之后,笑盈盈道:“不像是张秉宽的性子,出题沉稳,倒像是杨介夫的手笔。”
牟斌道:“多加几家,就怕事大了,不好收场。”
连萧敬都在惊讶,看样子,皇帝对于华夏延续了上千年的科举,有很大
的成见啊。
这是决定……改革选官用人的方法了?
这是何等的偏心?
萧敬心中一边在感慨张周有何魔力,一边却也不得不承认,这是皇帝看到了张周出现后,给大明军事和财政上所带来的极大改变,才会对此印象根深蒂固,无论朝中文臣做什么,也比不上张周的一根毫毛。
大明官场中人,非常善于去揣摩他人的意思,拿到一份考题,他们都能分析这考题到底是张周所出的题目,还是杨廷和所出的题目,就好像人的性格和成长轨迹不同,从四书五经上截取段落都能有偏差。
在这种前提上,所有题目出自张周就不足为奇。
相比于张周在阅卷事情上的得过且过,杨廷和明显太重视这次的乡试阅卷了。
李璋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