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旭日东升之帝国霸业> 第十四章【流寇来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四章【流寇来历】(2 / 2)

们可以想象到军饷短缺的问题有多么的严重。

奏章里形象生动的描写称“这些当兵的,起初还只是(典衣卖剑)现在则是卖儿卖女,之前只是沿街乞讨银两,现在则是离队潜逃!之前有些士兵只是暗中发发牢骚,现在则是公然闹事,还聚众来府衙内讨要饷银,并问朝廷何时发饷?”

作为大明京师九边重镇之一的固原卫总镇,以及靖虏卫,这两个边界地区竟然缺饷白银三年。

而临洮卫与巩昌卫两地缺饷白银,高达五六年之久,总计欠陕西都指挥使司明军官兵们白银二十五万两。

然而朝廷刚刚接到明陕西总镇巡抚的奏章,还没过三日,北直隶京畿顺天府蓟州镇(也是京师九边重镇之一)的明蓟州总镇监军道:刘应坤,就上报说“蓟州镇士兵已经五个月没有发饷了!长此以往恐生兵变,还请朝廷速速发饷。”

此刻辽东都指挥使司宁远卫军营中,也因四个月没有发军饷,而导致士兵们瞬间发生了兵变,其余的十三个营则负责响应起事。

这让明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兼辽东总镇巡抚:毕自肃、明山海卫总兵:朱梅、明永平府通判:张世荣、明永平府推官:苏涵淳,在城楼上观望叛军们不断地叫嚣着,很是无奈!

而卫指挥所内的明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袁崇焕,与明宁远卫兵备道副使:郭广,就开始密谋诱捕首恶明宁远卫左参将:张正朝、明宁远卫游击将军:张思顺,两人平定叛乱。

他们故意打开了卫指挥所库房放银,在趁机抓住首恶严惩,并斩首15人,成功平定了〈宁远卫兵变〉。

在得知事情的严重性之后,明毅宗:朱由检,急忙命各部捐出银子,分别由户部的国库出银三十万两、工部出银二十万两、光禄寺出银三万两、顺天府出税银一万两。

加在一起总共凑得五十四万两白银,作为新皇登基的特别奖金,发放给了边关士兵们。

可尽管如此,真正发下来的饷银,平均算下来每人才得了区区的二两银子,不过聊胜于无啊!多少也是皇帝陛下的天恩浩荡不是吗?

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朝廷百废待兴各处开支都需要银两,所以皇帝提倡节约。

不仅自己衣着简洁(意思是衣服穿烂了都不换),还让皇后与嫔妃们也都跟着,一起省吃俭用,但国库银两却依旧不够用!

恰好这时明都察院直隶道监察御史:毛羽健,因偷养小妾而被(妻管严)的夫人,乘坐驿站快马,迅速回府捉奸在床,再发现夫君有私情后,两人大闹不已!

也因此惹得明都察院直隶道监察御史,当即就联合了好友明刑科右给事中:刘懋,于2月初8日,一起直接上奏宣称道“当今天下州府县困于驿站的约十之七八,而驿站用于公务的,仅为十分之二,用于私事的占十分之八,且耗费银两,不如裁撤。”

本来就是愁没有银子的明毅宗,一听到有可以节省的地方,自然是毫不犹豫地批准,裁撤全国驿站了,只剩下官道依旧沿用。

这使得许多驿站官吏们都失业了,这里面就包括有;明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延安府绥德州(绥德卫)米脂县银州乡驿卒:李自成(字:鸿基),就是其中之一。

李鸿基因丢失公文被裁撤,失业回了老家米脂县银州乡李家村,虽然身上还有些银两,但也得为今后想个吃饭的去处啊?

所以思来想去他就想到了,年少时曾经收留自己的恩人~明绥德州知州:艾应甲,打算继续去替他放牛打杂,以维持生计。

这艾家可是延安府绥德州(绥德卫)米脂县官庄村的大户人家。

而且艾应甲从小就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其祖父:艾希清,为米脂县的第一位进士:艾希淳,之胞兄。

说这个艾希清又是位贡生,曾任明绛州通判。

其父:艾榛,曾任京城的明东城兵马司副指挥使,其三叔父:艾杞,为延安府绥德州(绥德卫)米脂县的第二位进士、其四叔父:艾梓,为武进士。

因此艾应甲自己也由贡生当上了米脂县知县,继而升任绥德州知州。

就这样李鸿基在艾府的日子,过得还算安稳,最起码能够有餐饱饭吃,有个地方可以睡觉。

4月初8日,农民军:王二、大梁王:王大梁,率领七千人马攻打西安府邠州三水县,击败明邠州游击将军:高从龙,斩杀官兵二千人!

之后就被明陕西商雒兵备道左参政:刘应遇,出击斩杀王二于西安府同州白水县,使他被升任为明西安府兵备道副使。

于是明西安兵备道兼关内分守道副使:刘应遇,又继续追击农民军:大梁王,在西安府渭南县大石川诛杀大梁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