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抛弃的对象。
宦官手中无兵,华州被囚三年就是下场,岐州被囚三年就是下场。
这是基于朝堂政治力量对比做出的选择,也是李晔的自我保护措施之一。
虽然朝臣会拿宦官专权甚至弑君的先例来反对,但正史记载中死于宦官之手的唐朝皇帝只有敬宗李湛一个人。
永贞内禅虽有俱文珍权重的原因,但根据永贞革新的内容和当时的朝廷政治力量对比以及李诵的储君生涯,要说这中间没有太子党的功劳,李晔是不信的。
至于后世猜想的,李诵是被宪宗和宦官合谋致死,这说法也站不住脚跟,父子二人关系的一直很融洽,而且李诵当时已没有复位的可能,宪宗根本没有弑父的理由。
至于宪宗,他的死一直都存在争议。
《旧唐书·宪宗本纪》记载:“元和十五年正月庚子,是夕,上崩于大明宫之中和殿。时以暴崩,皆言内官陈弘志弑逆,史氏讳而不书。”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七》记载:“上服金丹,多躁怒,左右宦官往往获罪,有死者,人人自危;庚子,暴崩于中和殿。时人皆言内常侍陈弘志弑逆,其党类讳之,不敢讨贼,但云药发,外人莫能明也。”
成书于后晋时期的旧唐书说讳而不书,那说明唐实录根本没有记载宪宗是怎么死的,但蹊跷的地方又来了,同样是旧唐书的说法。
旧唐书文宗本纪说,大和九年九月癸亥,令内养齐抱真,将杖于青泥驿,决杀前襄州监军陈弘志,以有弑逆之罪也。旧唐书皇甫鎛传说,宪宗服柳泌药,日益烦躁,喜怒不常,内官惧非罪见戮,遂为弑逆。
两种说法前后不一,但撰写文宗本纪和皇甫鎛传显然很倾向这件事是宦官陈弘志干的,那么问题来了,陈弘志弑君动机何在?就凭这段话给出的理由,那也太牵强了。
吐突承璀和仇士良这些人又不是傻子,他们凭什么要让陈弘志杀害宪宗?
而且宪宗不喜太子是都众所周知的事,李恒害怕自己会被废黜,也曾在宪宗病重前问计于他的舅舅郭钊,但郭钊说什么?大王只须克尽人子孝谨之心即可,其他的事你不要担心。
由此可见,外戚一党已经做好了万全准备,只等宪宗死讯传出。
宪宗的正妻是郭子仪孙女,宪宗一直防着郭家,所以一直没有让她让当皇后,当然也没敢让别的女人当皇后,而是让郭子仪的孙女以贵妃的身份稳坐后宫头把交椅。
在宪宗忌惮外戚的情况下,李恒的储君之位并不稳当,而且宪宗还表示看好另一个儿子,偏偏宪宗的头号亲信宦官更是旗帜鲜明的支持这个儿子当太子。
在这种背景下,宪宗突然死了,郭家会追究宪宗之死吗?
支持郭子仪外孙的政治力量会追究宪宗之死吗?估计是不会的。
事实上,宪宗前脚断气,他宠爱的那个儿子以及支持他的权宦都被杀了,中尉梁守谦与诸宦官马进潭、刘承偕、韦元素、王守澄等共立太子,杀吐突承璀及澧王恽,
所以,宪宗的死基本上可以确定其幕后主使者是外戚郭家。
正是因为如此,实录才没有记载宪宗死因,只是含糊不清的把锅子扣到陈弘志头上,说什么时以暴崩,皆言内官陈弘志弑逆,旧唐书也才会说:“史氏讳而不书!”
皆言?莫须有。
至于文宗,也没有实际证据指向他是被仇士良杀害的。
从情理上来讲,文宗的结局是他自找的,仇士良前脚帮他除掉了王守澄,他后脚就要杀了仇士良,就算是卸磨杀驴也太早了些,而且凤翔节度使郑注还在带兵来的路上。
有确定证据死在宦官手里的皇帝,只有打夜狐的李湛一个。
随着皇长子的出生,淑妃何氏一族的势力将愈发壮大,太子党将逐步形成,刘崇望和杜让能已经老了,后来的宰相们是什么样子,李晔不知道,但他该建设自己的班子了。
宦官不是不能掌兵,只是不能掌重兵,李晔也没有让高克礼和顾弘文出任神策军长官,御马监的办事处也设在内中,就在李晔眼皮底下,而且四大营目前也只有几千兵力。
说回原题,关于这支骑兵部队,李晔定下了其职能基调。
既是作为与御马监一道制衡神策军的卫戍力量,也是制衡御马监四大营的内中武装,等到壮大之后,具备一定战斗力后,还会作为直属于李晔本人的快速反应部队。
七月十三日,李晔设天枢、天权、天玑、天璇、摇光、玉衡、开阳七军,号北斗七营,以此昭示权力与军队定位,每营定额五千人,每营设一正九副十总兵,监军使二人。
七营之上设紫微指挥使,由李晔亲领,又设七营军务处於含元殿,兵部与御马监每日各派两名官宦入内处理日常军务,四位军务大臣的处理结果须面呈李晔取得最终圣裁。
北斗七营的驻地最终定在皇宫北面,靠近大明宫的玄武门。
同长安武学和神策军一样,李晔在北斗七营也设立了参军,不过名称上有所变化,叫做治军参谋,职责是教武夫们学习古今文宗和天下大势,并领武夫们学贼传和忠记。
贼传分为古篇和今子篇,古篇包括英布、刘濞、王莽、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