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玄幻魔法>舍弟诸葛亮> 第362章 漳水上涨是一柄双刃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62章 漳水上涨是一柄双刃剑(2 / 3)

可以好好培育,用选种之法筛选核小味甜的,将来或能造福百姓。

水果虽然不易保存,但却可以充分利用山坡地,对于工商人口密集、耕地又不够的地方,算是一种补益。寻常百姓不会琢磨怎么育种水果,是因为水果无法缴税,也不好卖。

但一个地方不务农的人口一多,辅食都能就地消耗完,不用外运,那些劣势也就不重要了。反正诸县是我封地,不用对朝廷纳税,我想怎么调整当地税赋征收方式,就能怎么调整,正好拿来做个治理试验。而且此物应该比别的水果相对容易储存些,将来选育得好,我觉得放上几个月没问题。”

所谓林檎,就是汉朝从辽东原产地弄来的苹果,跟后世吃的多肉高甜苹果不是一回事,后世的苹果是近代重新引入的良种。

汉朝的苹果核很大,也不怎么甜,总之性状很差。但诸葛瑾也知道后世山东日照的苹果很有名,觉得这地方的坡地或许能利用起来,就让人选育培植苹果。

一来是烂地充分利用,二来也是看重了苹果的保存期比较长,适合储备。至于育种选种的事情,他和诸葛亮都掌握了生物学遗传学的常识,有时间就点拨一下当地农户育种规律,假以时日肯定能有改良。

这种事情本来也不花什么精力,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结果也无所谓,就当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了。

关羽听了诸葛瑾的思路后,倒也觉得可敬,没再嫌弃林檎果太酸,吃了两个,觉得虽然酸,但也别有清新的味道。

席面上还有一些菜都是当地的海产,

一种晒干的、比蛤蜊要大上不少、但又不是扇贝的干贝肉,

还有晒干的海虾米,新鲜的足有将近一尺长的竹蛏和海肠子,全都是加了生姜蒸熟再放酱汁调味。

关羽原本还以为,来到青徐交界的沿海,能看到跟南方淮扬沿海一样的各种海鱼宴。

毕竟当年诸葛瑾改良了流刺网捕鱼后,淮河口和长江口,还有邗沟运河入江口,都靠着潮汐捕鱼法捕得盆满钵满了。刘备阵营的文武官吏,乃至军中士兵,只要在广陵等地驻扎的,这些年吃鱼都吃的不要不要的了。

没想到到了山东半岛沿海,因为缺乏大江大河在此入海,海水也少了对流浑浊,大鱼也比南方少了很多。相比之下,虾蟹贝类却是数量暴涨。

诸葛瑾也稍稍花了点精力改良了捕捞器具,把渔民们原本捞小海鲜的原始工具稍稍优化了一下,效果也是立竿见影,光靠这些小海鲜就能养活几个县没问题。

只是诸葛瑾谨慎,知道贝类的寄生虫问题可能比鱼类更严重,所以他自己吃虾蟹贝类都要求加生姜彻底蒸熟,宁可不要所谓“极致鲜嫩”的口感。

而北方寒冷天气不适合种生姜,诸葛瑾就让糜竺从南方海路贩运大量生姜过来,反正现在糜竺的海运成本已经很低了,他家就是做这个生意的,当然不会拒绝。

于是糜家就形成了以后每年在王朗的地盘大量订购生姜香料,北运到青徐沿海贩售的习惯。

生姜不够用的时候,诸葛瑾就先推广在山东多种大蒜,反正大蒜非常适应山东的气候,后世山东本来就是大葱大蒜的主要产地。

汉朝人原本也有用蒜汁解毒的习惯,《三国志.方技传明文记载历史上华佗给陈登解毒吃生鱼片导致的寄生虫病,就是“以蒜汁三升饮之,吐虫”。

只不过汉朝人原本做菜没有下那么重的蒜蓉、蒜泥的习惯。只有医家知道原理,普通百姓不习惯也用不起,达官贵人用得起却不知道原理,也就没想到去用。

这也算是诸葛瑾开了先河,从此的鲁菜都有了重姜末、重蒜蓉的调味风格。

诸县本地百姓一开始不理解,只是听说诸侯特别“重口”,吃东西喜欢“逐臭”,后来吃习惯了才发现蒜臭重一点似乎也挺上头的。

关羽今天是第一次尝试,他一开始也有些不习惯,捏着鼻子吃了好几个一尺长的大竹蛏和海肠子后,终于意识到了这种蒜蓉姜末加酱汁的调味妙处。

吃着吃着,关羽也忍不住感慨了两句民生多艰:“子瑜真是什么都懂,这日子过得,如此低贱的穷苦渔户果腹之物,都能做得如此鲜美。

不过生姜要从南边海运来,百姓怕是也用不起吧?普通贫苦之家,就只能不用姜、再多放数倍的蒜了,蒜是本地自己种的,不值钱。”

他说完后,刚放下筷子,擦了擦嘴,忽然门口有一个侍从快步入内,对鲁肃低声禀报了一些事情。

关羽立刻朝鲁肃看去,鲁肃也一边对侍从挥手示意他退下,一边解释:“也算是喜讯,七日前让信使带去合肥的信鸽,飞回来了,这次二十只就有五只回来,进步真是神速。

看来往常之人用信鸽,之所以低效,倒也不全是猛禽为害,更多是驯养不得法,迷途不知归路。去年刚实验此法时,三百里路,十只就只有一两只回来,估计至少四五只都是迷路,还有两三只才是被猛禽吃了。

被猛禽擒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