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玄幻魔法>红楼:开局庶子,嫂嫂请自重!> 第九十五章:一家子,一百个心眼!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十五章:一家子,一百个心眼!(2 / 3)

心里有些失望。王熙凤稍有得意、宽心。就连贾琏也不自觉地放下心来。................葡萄结果之前需要修剪枝蔓。一般选在夏季。此时院里葡萄已经吐绿。常过来的迎春不时要观赏观赏。温软柔和的二小姐喜欢拿针穿花玩。尤其是茉莉花。贾迎春受不了处暑秋分的日头。丰泽的肌肤老爱见汗,和宝姐姐一般。她只得不断拿扇子扇风,偎在西厢房外屋檐下。看着琮弟举石锁、练箭。弓箭类型,有少年弓、成人弓。成人弓贾琮是拉不开的。只能于墙角一端练习张力小的。举石锁也是量力而行,四五十斤内锻炼。贾琮对武艺、内功什么的不抱幻想。只是让身体有精力、健康一些。若要保护自身周全,将来配备火枪是首选。不过这个愿望还遥远。“琮三爷......”铁牛跑过来墙角边,低声汇报:“教坊司今儿有消息了。明发告示,皇恩浩荡。会先选一批乐籍除籍从良,珍大奶奶也在此列。不过她可没去处,回娘家是难过下去的.......”贾琮放下石锁,风吹湿透衣衫而凉飕飕的。思忖了一会道:“知道了,你去尤家说予尤氏姐妹一声。我去接她,消息别传出去。”铁牛应声走了,曹达华在院子大门外眨巴眨巴眼。“又要出府游学了”贾迎春递给她手帕:“大半时间在路上,去南城不远么。你索性在那儿长居得了。”贾琮傻笑了笑:“我先去洗澡了,回来再和二姐姐说。”~~~~~这回是欠了豫亲王人情了。赦免一部分乐籍,除籍从良。这种命令唯有求皇上开口,才能办到。而实际上。全部赦免教坊司乐籍,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教坊司的女人,人生轨迹大多固定了。她们专门是为了迎合男人培养的,手无缚鸡之力。不像寻常妇女会纺织、种桑、养蚕。大多也没资产、靠山。就只能暗地里再卖身或者卖艺了。马车在街道上从东城行到西城。尤氏与他并排而坐。贾琮询问道:“你在东府处理过家务、账目。你家应该没有多少余财,不如先到书店帮忙记录。也算有个容身之所,等将来我再想想办法可行”“二姐儿、三姐儿她们呢”尤氏咬了咬嘴唇,复杂一言难表。是这个人害了自己......虽然长远来说不算害。毕竟却又救了自己,但眼下无依无靠真是恐惧不安。茫然道:“多谢。”处理完尤氏的事。贾琮先到书店后院作坊观看雕刻、印字。毕竟科考时日无多了。——————三进西面一间小屋。全是木板、横梁、木柱搭起来,炕头。里外间俱全。虽与宁府院子不可同日而语。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尤氏走了一圈,二尤才进店来,三姐妹抱成一团大哭。尤二姐喜极而泣:“原来那个贾琮心地还不坏,到底帮了大姐。”尤氏端坐炕上,暗叹道:“我如今投靠他。贾琮斗死珍大爷、蓉儿,算是夺人之妻。怎滴不坏......不过当初他全为了秦氏的事。东府也是该完了,珍大爷不放过儿媳妇。我也咽不下这口气,要怪就怪我遇人不淑。嫁错了人,琮兄弟确实仁至义尽了。”心里这般想着,尤氏抿了抿唇还是没说出来。终究与二尤不甚亲密。由于她和她们没有血缘关系,当初周济。多半是面子原因。尤三姐也暗恼自己错怪了贾琮,桃花眼一转:“这样下去也不是长久之计。那个贾琮,倒像是个有前途的人。我看姐姐不如暗地委身于他,也好过......”“三妹莫要说这种胡话!”尤氏闻言先是一怔,随后又羞又气。“倒是二妹看看,要不要嫁那个指腹为婚的张华娘亲还健在,趁家里还有点余财,你们好好想想。”尤二姐欲言又止,张华家道中落是一。之后张华游手好闲赌博喝酒是二。嫁过去毫无前途,也不长久啊!三尤物的依靠,在哪里西小市兰陵书社店铺集书店、作坊。马厩、士大夫游乐场所于一体。分为三进,三开间,规格大小、装饰。没有一样违反朝廷礼制规定,显得低调、神秘。店铺户籍的挂名人是金喜财、黄俊郎。深宅大院的邢夫人有所耳闻,却也不知贾琮是主心骨。大楚勋贵几乎没有亲自出面经商的。在外挂的都是以奴才、远亲的名义。他们在背后遥控。就是这家不大不小的书店,却在西小市打出了名声。因为他们最先刊刻大楚第一神童贾琮的作品、时文集。出名的、有功名的读书人批阅时文。注定是热销的。贾琮为宛平小三元获得者。必然要引起人学习、观摩。当然,批阅时文也要精准、有特点。一针见血,起到指导作用。不然可不好卖,反而落了自己的名声。哪一行都不容易的。批阅时文这事。贾琮从六月院试完毕便着手做了。隔三差五地挑选或优秀、或落榜的考生时文。详细指出原因,汇聚成集、刊刻出榜。名曰《贾景之评八股文》。摇晃着啜一口香茗茶,点评完几十篇。贾琮做着眼保健操,推窗眺望西小市。兰陵书社位于十字路口的西北方。距离宣武门还不是很近。但向北可见城洞、守门官兵、人声鼎沸的菜市场。西小市这边也有四牌楼。便在南面与东四牌楼对立。四柱三间斗拱、戗柱、暗褐漆。巡视过印刷作坊。小胖墩黄俊郎上楼,身穿员外服,眉毛一立。“公子,好消息,这时文果然比其他书都好卖!短短一个月,销售数千本,一本有几钱赚头。咱们也赚上千两了,只是公子的批阅得迅速一些.......”科举制度兴盛时期。上下几百年、方圆几千里,整个社会都以它为荣。只要是有经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