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元末农民起义4(2 / 3)

,连皇帝和同僚都觉得他多少有点大病。]

房玄龄开玩笑道:“圣人有一点说的不对。想那东汉,宦官与外戚间还有争斗,外戚与外戚之间也不是一条心,若是有纵横捭阖之才,说不得还能挣一条路,不像这元,朝廷竟全归于一人之手,还是如此之人。”

[怎么说呢,差不多就是马西埃元廷版吧。他政策的核心思想就是两个字:反汉。

首先就是废除科举,这个还好,因为元代的科举开开停停,本来制度就乱七八糟的。而且吧,元朝的科举录取名额只有一百人,蒙古、色目的试卷还和汉人的不一样,简单很多。

当时就有很多人因为这个,把自己的户籍民族从汉人改成蒙古、色目,算得上是古代版高考移民了。

接下来逐渐开始离谱,元朝中后期农民起义就没断过,伯颜竟然以这个为理由,上奏禁汉人、南人不得执兵器,马匹上交官府,甚至禁农家用铁禾叉,以防造反。

但实话实说,他们老家的漠北、辽东也爆发过好几起起义,也没看他没收那边的东西,这双标的可以。

后来,他又下诏禁止汉人、南人学习蒙古、色目文字;禁止汉人官员当中央、地方衙门幕长。还有些零零碎碎的比如不准捞鱼打猎、不准演出戏曲、十户共用一把菜刀等等。

总而言之,可以归纳为一句话:汉人、南人,活着就是原罪。

所以最后他图穷匕见,提出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这五个都是大姓,真的都杀了基本也就屠尽汉人了。

刚继位的小铁锅虽然是个傀儡,但还是很有进取心,想当个好皇帝的,看伯颜这么祸祸实在受不了,抵死没答应最后这条离谱的建议。]

朱元璋自然知道元廷种种离谱的反汉打压政策,因此只感慨一番,但听到中间漠北辽东起义的时候,他赶紧问:“先生,现在这两处可还有动静?”

李善长摇摇头:“两都之战后,草原也衰败的不行,如天幕所言,许多驱口逃了出来,留在那里的根本不成气候。”

“可惜了。”

最近元廷那边出了个猛将,打的那小明王节节败退,他虽不喜在小明王手下掣肘,可唇亡齿寒,自然也不希望他们被剿灭,要是能联合漠北或是辽东,给元廷背后捅一刀就好了。

长安城一个高档酒楼的包间里,两个身穿圆领衫的公子哥儿正在对坐小酌,他们的桌子摆在窗边,正好推开窗格看天幕。

其中一人听到这里,气愤至极,把细胎白瓷小酒盅用力的敦在桌上,他正是那一等勋贵太原王氏出身,那个什么伯颜岂不是要杀他的家族后代?

“宇文兄,这异族着实该杀!”现在把他们都杀光了,以后就不会总想着侵略中原了,居然还妄图杀光汉人,着实可恼!

这位被称为宇文兄的人并非世家子,而是关陇军功家庭出身,也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关陇勋贵集团,只不过在贞观朝,他们还没成气候,不算社会蛀虫,反而是太宗陛下手中锋利的刀。

他笑道:“王兄,异族确实可恨,但你也别急,不一定会杀到你家人头上。”

王生知道他说话喜欢阴阳怪气,所以警惕的问:“什么意思?”

那宇文往嘴里扔了个花生豆嚼了,笑嘻嘻的说:“你忘了,之前讲黄巢的时候不是说了么,门阀尽数被灭,你家也不知能不能躲过那一回劫难呢!”

倒是操心起几百年后的事情了。

王生心里被戳到痛处,自上次事情后,几个世家自然是聚在一起商量,虽然黄巢是两百年后,但他们门阀讲究的就是个源远流长,怎么能不未雨绸缪?

只是掰不过陛下的手腕而已,最后到底是在科举一事上作出了一点让步。

因此也气恼了起来:“宇文兄不必如此,这元廷是仇视所有汉人,你家早已汉化,难道以为到时逃得掉么?!”

“哼!我宇文家岂能是那等没有血性之人?若让这什么蒙古统一了山河,那必是我宇文家阖族战死了,绝不会把家族延续放在国仇国耻之前!”

两人继续吵,但天幕还在继续。

[不过,这里有个有意思的小插曲。因为伯颜极度仇视汉人举国皆知,所以不知道怎么的,有一条留言传了出来,说是朝廷要把中原、江南的未婚男女都抓起来,送到蒙古草原上当奴隶。

虽然说因为户籍制度的存在,他们本来也是给朝廷和勋贵地主当奴隶,但好歹死能死在自己家乡啊。于是民众纷纷惶恐,开始在大街上强抢民男,拖回家去给自己的女儿或是姐妹成亲,生怕家中女眷真的被抓走。]

应天府城的近郊,有许多农民在做秋后的抢收庄稼。原本这几个月一直在打仗,搅的他们都没法做农活,现在好不容易暂时平静了下来,他们只能和老天爷抢时间,赶紧把庄稼收到自己手里才安心。

毕竟这集庆都改叫应天府了,谁知道城里新换的大帅是什么脾气,要是再下来征税纳粮,他们也要有东西交,总不能冬天一家子饿死不是。

所以大家只是听着,谁都没放下手中的活儿抬头去看。

但听到这里他们诧异了起来:“什么?这居然是个假消息?”

虽然是将近二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