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14 章(2 / 4)

一分为三,用名位较低、威望不高的将领掌握三衙,加强了皇权对军队的控制。

对地方则是采取了强干弱枝的措施,节度使驻地以外的州郡--支郡直接属于京师,对中央负责,向朝廷奏事,不再听命于节度使。

一路所收取的州县财赋,留少量应付日常开支,其余全部归于中央财库。

各州所有骁勇的人都选入京城作禁军,余下老弱病残留在地方编成厢军,只供杂役。

“除此之外,赵匡胤还任用由中央派出的文官出任知州、知县等地方官,”01说,“再罢免节度使后,又设置了通判来分知州的权利,利用通判和知州互相制约,再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再来说军事体制方面的改革。”

北宋对枢密院制度进行改革,长官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主要职责是辅助宰相,分掌军政大权,这样一来,不但军政大权能掌握在皇帝手中,就连宰相的权利也能被大大削弱。

另外,枢密院和三衙各司其职,三衙统领禁军,却没有调兵和发兵的权利,枢密院有调兵和发兵权利,却不能掌握禁军。

调兵权和领兵权也被分离开来,相互制约。

仅此是这样还不够。

天幕上,赵匡胤将军队分成了两半,一半驻守京城,一半戍守各地,这样倘若外地发生叛乱之事,京城的军队可以前去镇压,反之,京城军队内乱的话,各地的也可以前来制止。

饶是北宋已经灭亡,各个朝代的皇帝们还是不免佩服赵匡胤,这个人算是把权利制约玩到了极致,皇权也加强到了极致。

这样的局势下,天音为什么会说建国之时就埋下了祸根。

“说完上面这些,我们再来聊一下北宋军事体制上独有的政策,”01播放了一则视频,“兵将分离政策。”

什么是兵将分离政策呢,就是赵匡胤为了防止骄兵悍将想以下犯上,杜绝将领们把部队发展成私兵的可能性,就让无论是京城的禁军,亦或者是戍守各地的禁军定期调动。

这些禁军们要轮流去外地或者边境戍守,有的还要去产粮的地方就粮。

如此一来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士们再也不能和士兵们拧成一处,也不能建立自己的威望,更别说是和朝廷对抗了。

众人看那边境的画面,士兵们不认识自己的主帅,主帅自然而然也不认识自己的士兵。

谁看谁都是生面孔。

……

李世民大概知道了天音接下来要说什么。

此番种种政策下来确实能集中兵权,杜绝叛乱的可能性,但是与此同时的,军队的战斗力也被削弱了。

士兵们不认识自己的将领,如何会心甘情愿的听从将领的指挥;将领不认识自己的士兵,又怎么能建立威望,带着士兵们一鼓作气击退进犯边境的敌人?

还有,依据天音的话,唐初设立的节度使一事应该会在后期被打破了中央和地方的平衡,以至于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叛乱局面。

纵是如此,他也不能废除节度使。

大唐四周群狼环顾,边患问题突出,必须要设立节度使,给予地方政府军权、财权、行政权,这样部队才会反应迅速,面对突然事件也不会延误战机。

增加节度使的权利,也可以让拥有实权的节度使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去不断扩大地盘,以达到扩充疆域的目的。

无论未来会如何,设立节度使一事符合大唐当下的国情,决不能废除。

就是不知道后来打破中央和地方平衡,以至于出现叛乱,让大唐灭亡的无能后人是谁。

李世民沉下脸。

前车覆,后车鉴。

他陷入了思考之中,倘若他站在赵匡胤的立场上,怎么做才能更好的解决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

……

“混账东西!”

另一边的李隆基在得知儿皇帝石敬瑭割让了幽云十六州一事后,愤怒值达到了极点。

被禅位的当日遇到异象也就罢了,他好歹能找个理由,说是太宗皇帝圣临,特意前来提点他的,但是现在这异象一直不散不说,如今还透露了燕云十六州被割让一事。

这让满朝文武百官如何议论他?

太平想必会借着这个机会,继续四处煽风点火,说他不适合坐这个皇位。

本来他坐上这个皇位后,便是大局已定,只需要不到一年时间就能彻底铲除太平的全部势力,但是现在偏偏多了个异象,能开口说话,还能展示后世的画面。

这段日子他真是焦头乱额,连睡觉都不安稳。

那个让大唐陷入叛乱的孙子是谁?

“陛下,”高力士在一旁出口安慰道,“想来天音是站在陛下这边的,何不耐心等待稍许时日,或许能知道天音想透露的消息?”

“对,”李隆基抚掌说道,“等朕知道那个石敬瑭的祖先是谁,非得让人把他祖上一族全部找出来,处极刑,永绝后患!”

“陛下,”高力士松了口气,“继续看吧。”

……

“这种轮流驻守的方法被称为更戍法,若是出戍各地戍军,便每三年一换,”01继续说,“若是出戍边远条件恶劣地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