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6章 汛情(1 / 2)

这些涌入的灾民主要来自黄河沿岸的村庄。

何文静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来到这么远的绩县的, 只是等他们到时,已经个个饿得不成人形,还有好些人的脚都走坏了, 踩在地上的脚印甚至能看到隐隐血迹。

黄河每年有两次汛期,一次是春季的小汛,一般多发生在3至4月间, 还有一次是夏汛, 一般是从6月开始, 汛期时长有时甚至有3、4个月之久。

春季小汛的水一般是来自上游融化的冰雪,时间短,水流方量也不大, 很少有造成冲毁民宅田地的情况发生, 且因为发生在桃花盛开的季节,所以又称桃花汛。

与之相反的大汛则不同, 大汛的水量主要来源是上游地区的暴雨。

一般这些暴雨都来得又急又猛,且因为降雨时长不定,降雨量不定,因此时常发生某年降雨过多而导致河水暴涨的情况发生。

黄河上游一直持续天降暴雨并冲毁多处堤坝的事, 何文静在一月前的朝廷抵报中已经看到了,只他还是没想到事情竟然会严重到这个地步。

据昨天刚得到的消息, 这次大汛几乎让黄河沿线的堤坝全部失守, 洪水一夜之间便席卷了下游的村庄, 无数人在睡梦中被洪水卷走,农田更是全部被淹没。

又因为此时正值秋收之际,黄河沿线多州府甚至颗粒无收。

因为汛情严重,几乎所有的受灾地区都需要朝廷下拨粮草救济,即使近几年因为“屯田制”的施行, 大夏每年节省的军费不少,可是要调拨出如此数量庞大的粮草,一时之间仍很难办到。

所以不少无家可归的难民们久等不到朝廷放粮,便从灾地离开往其他州县扩散开去。

只是何文静没想到,离黄河有上百里之遥的绩县竟然也有灾民涌入。

而最开始发现灾民到来的,是住在郊县的百姓。

自从他在全县推广种植红薯和玉米之后,第二年秋收时,全县境内的粮食产量已经是往年的2倍还多。

到第二茬的红薯和土豆也种下去,入冬时再核算,不算南瓜、莲藕以及其他瓜果菜蔬,全县的主要粮食产量已经达到了往年的四倍,几乎可以说是家家仓满廪实。

等他把这个数据报上去后,不仅文宣帝,就连满朝文武都没几个信的。

为了核查他有没有谎报,朝廷为此还专门派了人来实地查验,结果发现他所报数目不仅没有夸大,甚至还少报了!

其实何文静也不算少报,只是他既然是报的粮食产量,那么县中的其他经济收入他就没提。

比如百姓用鱼塘养鱼、种莲藕,县中的闲散人员不再整天整日游荡无所事事,而是进了几家大型作坊当了学徒杂工,要么帮着制藕粉,要么制辣酱等等。

而来此地稽查的御史刚到时也震惊了。

到城门口时郑恪就反复看了多遍,确定这好似被翻新过的高大城墙上确实写的是“绩县”两字后,这才满心疑惑的进了城。

而到了城中后,他更觉不可置信了。

虽然这街道仍不够宽阔,不像京城那样可以游刃有余的供四乘马车奔跑,可是两旁的店铺看起来却都十分干净整洁,而且还隐隐透出来些精致来。

他又往左右看看,街道两旁售卖各种物产的农户十分多,那卖鱼和卖肉的摊贩生意更是好得不得了,显然县中百姓过得不错。

除此之外,这些农户们售卖的许多菜蔬甚至连他都没见过。等路过一家写着“煎茄饼”的铺子时,他闻着味道实在太香了,忍不住买了一个尝尝,然后瞬间就被那外焦里嫩、又带着特殊酸味的口感征服了。

等他满脸好奇的询问摊主这到底是什么珍馐竟然能如此味美时,结果只得到对方稀松平常的一句,“这是用番茄加了鸡蛋摊的面果子啊,这料我可是放得足足的,客官你没吃出来吗?”

郑恪尴尬笑笑,他是真没想到,自己堂堂右佥都御史竟然也有被乡民嘲见识浅薄的一天。

而且当对方听说他甚至不是来自附近的几个县,还说要是以后他家乡过不下去了,可以来绩县找找活干,反正只要不是懒骨头托生的,就肯定饿不死。

郑恪谢了摊主好意,又带着从人一路往县衙去。

他沿街往县衙而走,途中见到了写着“县衙蒙馆”的学堂,收留孤寡病弱的“济民堂”,甚至还在途中见过几个来此做生意的色目人!

等到了县衙,何文静将县衙账册取出来给他看,而后又带着他去县中仓库清点了库存。

郑恪看着这堆满了好几个仓库的稻谷、玉米和红薯,又看了看账册上写的何文静与上任县令交接时两仓粟米的记录,怀疑他是不是有点石成金的能力。

想他儿子与别人为同科进士,同样是外放地方做官,这差距委实大了些。

送走郑恪不久,何文静便接到了朝廷的下发的圣旨。

之前他为王大柱等人请恩的折子已经批了,三人都得到了非常丰厚的赏赐。现在他们不仅在家乡置下了大屋,还买了好些地,已经过上了悠哉的富家翁生活。

而何文静则连升两级成了正六品的县令,陈秀娘和方氏也从孺人变成了六品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