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定礼仪规定,凡群臣书通于天子,有四项文体可供选择,奏、表、议、章,其中“章”就是用来向皇帝谢恩用的。吹彩虹屁嘛,这个很文静觉得实在没什么压力。
诏,上命也,皇帝要是准备下发什么国策或者做了什么决定,一般就是下诏书。而且一般这些诏书都是由朝臣代笔,毕竟皇帝下诏,要是写得干巴巴的没什么文采,那不是丢大人了吗?
因此基本所有入朝为官之人都得学会如何写诏书,不过皇帝一般会选择他认为学问最好的人来干这事。
这算是一种最基础的公文写作,何文静早就不知写过多少了,而且这种一般也都拟定好了范围,只要做到传达的意思清楚明白,同时又兼顾一下作为皇帝该有的王霸之气就行。
诰,朝廷发布的命令称之为诰,另外如果皇帝准备对谁进行追封或者贬责,一般就是下诰命书。
这次乡试考试内容就是关于,给贪污受贿的官吏下发贬谪流放的诰命。
何文静想起府试时的事情,貌似当时主考的府台,就是上一任被罢官流放之后才上任的,看来朝廷对整治吏治还是很严的。那这道题就得围绕如何打击严惩贪官污吏来写了。
最后一道表,纳谏,这是个很常见的话题。要说关于纳谏的奏表,古往今来不知凡几,但就是实在太常见了,因此要写得出彩,写得与众不同那就更考验举子的功力了。
正常人劝帝王纳谏,一般是以纳谏对治理国家有什么好处,皇帝若是广开言路又会收到多少好名声,从而成为千古留名的皇帝来劝其纳谏,这都是老生常谈的套路。
极端一点的,皇帝要是一时不听,便要头撞龙柱自戕,血洒当场来劝其纳谏,这是死谏。
还有一些人,他们会剑走偏锋,用上一些小心机迂回着来,像历史上出名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何文静就准备用这个思路来写这个“表”。
古代进谏一般分为直谏、讽谏、喻谏、兵谏、死谏,邹忌用的是讽谏,何文静就准备写喻谏。
喻谏因为不像直谏那样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而是需要委婉的,通过讲述生动形象的例子,来表达听取两种不同的意见后,对纳谏之人会有什么好处,从而使其纳谏。
这对考生的要求也比较高,毕竟如果笔力不行,写着写着就很容易歪到其他地方去,或者比喻用得不是很准确,那么这篇上表就显得没有说服力。
何文静以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为例子,表达出善听人言的好处,再在最后类比朝堂,进行点题,加深比喻与纳谏之间的关联,使其看起来互相呼应相辅相成。
等杂文五道题都写完后,中午已经过去许久了。
何文静做得认真,连时间都忘记了,现在松下一口气才觉得腹中空空,便放下笔准备做饭吃。
而场上的考生本来中午没有闻到那股香味,还以为之前那人改过自新不再继续折腾,没想到这大下午的,这熟悉的味道又飘散出来了。
众人在这突兀的香气中艰难的做着卷子,本来试题就很难了,结果考场遇奇葩,他们简直太难了
同考官这几天也注意到了这件事,他透过门上的小窗也看过好几次,见这考生也没做什么出格之举,便也没管,反正只要不是在作弊,那考生在号房内做什么都是可以的。
只是他也很好奇,这是哪里来的举子,心态这么好,不仅看起来神色轻松,而且一日三餐都没见他落下过,甚至中午还吃得不错
要知道,到现在很多考生已经被考得焦头烂额,吃饭忘记时辰都是常有的事,有时实在饿得受不了了,囫囵塞点吃的也就是了,没见过这么悠闲的。
何文静对这些事一无所知,等吃过这迟到的午饭,便开始修改润色之前的五道杂文题。
剩下的题何文静在最后一天半之内做完了,这次考完他虽身体还撑得住,不过还是有些用脑过度,精神没有第一场出来时那么好。
王青赶了驴车在外面等他,等一上车,何文静也不多言语,直接让他赶紧回客栈。回去后他也不洗漱了,只简单擦洗换了里衣便躺倒床上睡过去,只是说好时辰,让王青到时候叫他起床。
第三场则主要考时务题,考试范围包含《经》、《论》、《策》,即《诗经》、《论语》、《春秋》,一共五道题,每题要求字数300以上。另外在最后还有一个小小的附加题,五言八韵诗一首。
一般到了最后一场考时务,虽然出题内容还是离不开四书五经,不过到这里已经要求考生必须学会应用其中内容。
也就是,考生必须要从中升华出自己对于治国之道,时政时务,甚至经济民生的见解,然后针对给出的考题,进行引经据典的回答。所谓从中而来,有据可查,有理可依。
此次乡试五道策问,主要围绕的就是关于国家军事、民生、教化方面的内容,其中有几道他已经做过许多类似的文章,只一道关于收取农税的,何文静斟酌了半天都还没有下笔。
这题的大概意思是说,国家养着军队还有一干文武百官,这些物资来源都是从黎明百姓那里收的税赋,然后如果征税多了,那么就扰乱民生,如果征调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