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115 章 医仙百里疾(5 / 16)

能时时交流和探讨了,我不信他还舍得走?”

“有道理。若不能以利诱之,却总有能让他心动的东西,就不信不能让他放下坚持。”

“……”

【衣食住行,无论是在哪个时代,都是老百姓生活至关重要的四个方面,但除了这四项

,还有医病的医也很重要。但在古代,似乎所有人都下意识忽略了医者的价值。】

【但神昭大帝是个英明且睿智的君王,他不光看到了医者的价值和重要性,还想将医这方面发展的更加强盛。】

古古展示出新的史书记载图片,一段段文字都是那个朝代关于百里疾最真实的记载。

【他知道百里疾不在乎虚名,但就像元鸿因有仁心,忧心百家之学而选择留在京都与柳尚共事一样;百里疾的善心,就是他的软肋。】

【医者重传承,百里疾医术再好,可他毕竟只有一个人,能救的人有限,也只能活个几十上百年。】

【纵有医书传下,可到底比不上他亲自传授医理和治疗经验,等到他一死,能学得他一身医术精华的最多也只有他的亲传徒弟。】

【他治病救人,他的徒弟也治病救人,他的徒子徒孙也同样如此。可就算是这样,天下患病之人,何其多啊?哪能救的过来?】

古古叹气,更何况是在环境恶劣的古代,百姓缺衣少食,缺乏卫生知识,有时候一场病就能要了一个人的命。

【寻一个会治病救人的医者不容易,更何况是百里疾这样有善心、医术顶尖的大夫,更是不可多得。】

【史书当中,有关当时他和神昭大帝这段谈话的详细记载,当神昭大帝与他谈到百姓求医难这个话题时,他亦心有惆怅,长叹曰:“吾亦憾天下医者少,伤病之人多,纵使吾习得一身医术,却常悔未生得三头六臂。”】

像元鸿一样,他只是一个人,不是神。

他为人治病,病人却多到治不过来,他的心中亦是充满无力。

【神昭大帝看出了他济世救人的善心,便提议,想让他将一身医术传授给更多的人,问他愿不愿意?】

【百里疾没有犹豫,答道:“求之不得,此乃吾之幸。”】

【于是,昭元七年,六月,在神昭大帝的决议下,大宸史上第一家医学院诞生。】

【百里疾为院长,传授自身医学知识,但同时也是大夫,免费为来医学院求医的贫民看病诊治,医学院一应花销从国库出。】

【当时的医学院虽占地面积小,所有师生加在一块也才只有三十五人,但这无疑是古代医学史上最值得被纪念的一天,也是后来大宸医学崛起的伊始。】

古古深吸了一口气,再度在心里感慨。

是为百里疾,也是为神昭大帝。

【这是一笔不小的花销,尤其是在当时国库不丰的情况下,神昭大帝还敢做出这项决定,不可畏不大胆,但无疑也是在认真权衡过才做的决定。】

【可百里疾和当时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神昭大帝这样重视医者?】

【甚至,是鼓励人学医的。当然,他并没有直说哈,因为他的一句话或举动造成的影响太大,如果人都去学医了,谁种地?谁经商呢?】

【所以,他只从一些国策的细节处,进行了调整和暗示,但有心之人必是能看出,他有

这个意思的。】

【百里疾从未见过这样的人,而且这样的人还是一个君王。他不敢置信,曾言:“陛下为王者,亦怜众生。”】

【而神昭大帝给他的答复是,‘人生而肉体凡胎,生老病老乃是寻常。何人不生病?何人不受伤?若人有伤病,却无人可医,该是何等窘迫境遇。增加医者数量,于国有利,于百姓也有利。’】

【他认为,适当发展更多会医之人,很有必要。于百姓和国家而言,是好事。】

【也正是从这一天起,古代医学的巅峰时代,正式起航!】

古古说的颇有些热血沸腾,大宸诸上层贵族人士却大多并没有太大的情绪起伏,或是品茶聆听着,或是浅浅点评两句,但也仅限于此。

因为,他们从骨子里,还是看不起医者这一身份的。

就算百里疾再如何的声名鹊起,医术再如何厉害,也还是个医者,地位远不如他们,是为他们服务的对象。

所以此刻最能与古古的心情达成共鸣的,大多还是一些普通人。

“这是个好事啊。”

“是啊,懂医术的人多了,这样我们看病也能找到人治了。”

“你们说,医工多了,那治病的钱是不是也会少一点?像咱家最近又添了个儿子,将来多口人吃饭,谁知道今后什么时候就会有生病的时候?治病钱……总之能少点就少点吧。”

男人叹气,满是皱纹的脸上,全是对生活的愁苦。

“……不是说那位是个好皇帝吗?大夫要有了,可咱百姓看病吃药要是没钱,那也还是没辙。”

“我觉着……”

“吧啦吧啦……”

这样切实获得的好处,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才是普通百姓更关心的内容。

田间,坊市里,许多人低声聊着,或笑或叹。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