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121 章(1 / 4)

“……一开始蒙古各部是联盟大明辖制满洲,直到满洲背水一战占领高丽, 获得高丽的物资粮草支持, 蒙古各部才真心和满洲结盟。

这对双方局势是一个大变化, 到崇德三年左右满洲和大明境内都是颗粒无收大灾荒, 大战之前, 崇祯皇帝却是也有议和的意思。

当时前朝内忧外患有些忠臣也看的明白, 有心议和的也有,只是崇祯皇帝心里着急却没有刚断,可能怕担着‘议和皇帝’的名声?他要秘密议和, 事情泄漏议和大臣陈新甲被斩首。”

睿亲王的话音一落,小家伙们都觉得不可思议。

做皇帝, 如此寡恩无信?

长辈们对着孩子们天真可爱的模样笑容慈爱, 也没说什么“什么样儿的人都有, 什么样的皇帝都有”的话。

众人一起听睿亲王接着说。

“有了这个事儿在前,后来崇祯皇帝再次询问臣子, 现在国家内忧外患, 应该怎么办?

几乎所有的大臣们都满腔热血要一拳定内乱, 一拳平外患。兵部尚书杨嗣昌建议先议和满洲, 或者答应李自成的要求封他一个“王爷”, 他的下属--兵部赵郎中领着一伙儿人对杨嗣昌破口大骂,说他没有骨气。

当然那个时候满洲也不再打算和大明议和。”

一帮小家伙们听得似懂非懂,睁大眼睛,张大嘴巴,呆呆不可言。

如果当年大明成功议和一方, 先平定另一方慢慢扭转局面……不过崇祯皇帝的性情如此多疑不定……

小家伙们有模有样的“灵性聪慧”,睿亲王瞧着欢喜,笑眯眯着脸,“后来李闯王一路向北打,按照史学家的研究,崇祯皇帝在北京沦陷之前,还有另一个挽救局面的机会--迁都南京,可他犹豫之下又打消了主意。”

“《崇祯实录》的说法,一开始是崇祯皇帝的嫂子--天启帝朱由校的皇后张氏反对,崇祯皇帝提议太子和两个弟弟先去南京,据说当时太子连行李都收拾好了,就等着随时南下。可关键时刻,兵科给事中光时亨站出来劝阻。

皇上要重演唐肃宗灵武即位的故事吗?”

…………

好像很有道理?

小心你儿子跑到南京后另立山头,这样你的皇位就做不成了。

生性猜忌的崇祯皇帝理所当然地改主意。

豫亲王讨好地给亲哥续杯茶,肃亲王家七岁的六阿哥大着胆子问出来。

“十四爷爷,光时亨是真正的忠臣吗?”

三位小阿哥装模作样地跟着堂弟们做“期待状”“听故事”,皇上保持平和从容的态度嘴角上挑露出一丝笑模样,其他长辈们也是笑而不语。

十四爷爷眼里带着笑儿,表情、声音平板没有任何感**彩。

“光时亨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后,主动卖身投靠做叛徒,后来又投奔南方反清势力,遭人论罪被斩首。罪名是‘力阻南迁,致使先帝殒命社稷’。”

……知道这个结果的三位小阿哥此刻听来也是哭笑不得,其他小家伙自然更是。

你至少来个追随崇祯皇帝而死啊。

年龄还小被家里大人护着没有见识过什么人性复杂,睿亲王乐得打击他们,“说到追随崇祯皇帝死去的臣子,都是真正的忠臣,大多是平时不会花言巧语,说话不大中听,不受宠的人,比如大学士范景文。”

范景文,明末殉节官员之一,文武兼备,忠勇可嘉。早年不依魏忠贤,不附东林党,官生艰难,还曾经因得罪崇祯皇帝一度遭到罢官。李自成进北京城后,留下遗言“不能灭贼雪耻,空有余恨”,慨然投井自杀。

……这对比太强烈。

皇上眼睛睁开一下又合起,给自己换个舒坦悠闲的坐姿;一伙儿长辈们笑着喝茶用点心,豫亲王咽下嘴里的阿玛饼,眼里精光一闪,“现在很多文人士族说起李自成攻陷北京后的暴行,第一个就是对明朝军民手段酷烈的“追赃”。

说起“追赃”,其实它是真的“追赃”,不完全是暴行。”

“第一个死于李自成“追赃”中的人,是李自成攻北京时第一个卖身投靠的明朝王爵,襄城伯李国侦,他是崇祯皇帝最信任的大臣。”

崇祯皇帝最信任的,最不忠不好的。小家伙们瞬间得出结论,瞪着眼睛一脸气怒。

豫亲王笑成大肚弥勒佛的样儿,“后面的,各有各的原因。比较出名的一位,内阁大学士陈演,这人特别会装,尤其善于揣摩人的心思,每次和崇祯皇帝对答都能讨得欢心,除了经常向崇祯皇帝的亲信太监行贿外,还特别会装穷,成天穿着简朴装大清官。”

“李自成进北京,他为了讨好农民军向刘宗敏行贿四万两白银,一下子露了富。刘宗敏下令抄陈演的家,发现他家院子下面一层全是挖空的地窖,里面全是白银,几天拷打审讯后又从他另一处宅子里搜出数百箱黄金,数百箱珍珠……。”

这个事儿超出小孩子们的理解范围,一个个呆若木鸡,眼神儿懵懂。

小阿哥们的“装模作样”瞧着是“深有感触”。

豫亲王喝一口清茶接着“打击”。

“李自成对明朝旧官员的‘追赃’,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