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二取其一(2 / 3)

贾文和说他“独不读史”,事实上荀忻作为世族子弟怎么可能不读史书?《左传》、《史记》必然得做到倒背如流。

其所指的自然不是这一类史书,而应该是当朝史。

比如说,蔡邕、杨彪等人参与编写的本朝史《东观汉记》。

灵帝时期的事史书上该有记载。

走入自家院门时,荀忻仍心不在焉地思索着,直到家仆喊了他数声“主公”。

“何事?”

“河北家书。”家仆奉上封存完好的竹筒。

荀忻忙接过来,袁曹即将开战之际,两方关系敏感,河北的两位兄长许久不曾再写信过来。

然而拆开竹筒,信纸上并不是荀谌或者荀衍的字迹。荀忻边走边读,走了两步突然顿住,随后将信纸塞回了竹筒里,快步走回卧室。

阖上门窗,他坐到书案前再次拿出了那三张信纸。

“唯别四年,无一日相忘。隔阔相思,发于寤寐。幸相距一河南北之间耳,而以昔日分离,不得相见,其为憾恨,言岂足以喻之哉!”

写满了三张纸的“思念之情”,荀忻太阳穴旁青筋直跳。

落款赫然是袁绍。

袁本初袁大将军怎么这么有空?

默然无语看完三张信纸,袁公自夸时不忘贬低一番老伙计,老曹在他笔下是将要引发天怒人怨的奸贼兼渣男。

拿着信纸走到灯台前,准备将“通袁铁证”毁尸灭迹,荀忻犹豫了片刻,又走回案前,蘸墨悬腕,提笔写起了回信。

对照来信的贬低,他一一反驳,遣词造句,铺陈作赋夸起曹操来。

写了半页辞藻堆砌的称颂,他停笔看了片刻,扔了那张字纸,直白叙述起曹操这些年的经历。

阉宦为乱时,杀生在口,四海屏气,曹孟德孤身行刺,舞戟于张让之庭,棒杀蹇硕叔父。

党人被害时,正直被戮,贤良禁锢,曹孟德上书切谏,直言不讳,嫉恶如仇。

讨黄巾,迁济南相,他到任后整治贪污,禁断淫祀,济南郡界为之一清。

董卓乱政,曹孟德奔出雒阳,志不合污。逃回家乡后,他散家财起义兵。

群雄只顾宴饮为乐,推托不进,曹孟德麾下兵少却敢追击强敌,身中流矢,近乎全军覆没。

关中兵乱,天子数败,求援于袁公,袁公不救。曹孟德亲赴雒阳,奉迎天子,在许县兴建宫殿,恢复礼乐,重整汉庭威仪。

“想曹公昔日,位卑而心忧天下,兵折而意不衰,处危而志不改。海内幸有曹公,得免于危亡之祸……忧心孔疚,天下莫能知也……”

“其孰能讥之乎?”

停了笔,荀忻捂着额头,不明白自己是哪根筋搭错弄这一出。

但他脑海里却不由自主回想起《观沧海》,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朗朗读书声带着学生特有的稚气,“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1]。”

毛笔笔锋纵横勾勒,在白纸上以皴法画出碣石,水纹起伏勾勒出海面,一人骑马立于碣石上,指鞭东望,独观沧海。

平面的人脸上添上须髯与五官,变得有几分曹操的神韵。

是课本上的那两首诗刷足了他的好感度,老曹不是个好人,不是好君王,算不得好老板。

时而哀民多艰,时而残暴嗜杀,曹操仿佛人格分裂。

但在他心中,如鲁迅先生所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橘黄火苗迫不及待开始吞噬单薄的信纸,烧到自己写的洋洋洒洒四张纸,荀忻犹豫片刻,随手将画与信纸塞进了拆开的竹筒里。

……

三日后,老曹留兵守官渡,率千余人回许都。

荀氏兄弟、韩浩等人被召集入司空府,一同议事。听完荀忻等人各自视角的叙述,老曹语气沉沉,如风雨欲来之时,“若非卿等,孤无处归矣。”

“董承、种辑等,枉负国恩,聚众谋逆,夷三族以儆效尤。”

荀忻扫一眼被老曹扔在地上的素帛,捕捉到熟悉的人名以及殷红的手指印。

白帛黑字写得清楚,参与密谋之人都帛上有名。

“刘备叛逃徐州,意甚嚣张,孤欲往征之。”

夏侯惇闻言忙起身道,“与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袁绍屯兵欲来明公却欲弃其不顾,转而东征刘备。”

“袁绍必将乘机袭于后,明公请详虑之。”

众将大多附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明公不可不防。”

“刘备,人杰也。此时不击,必成后患。”曹操在主座前的台阶上席地而坐,眯着眼想了一会儿,“袁绍素来见事迟,旬日之内必按兵不动。”旬日即十日。

“旬日之后,我已破刘备矣。”老曹望向另一侧的文士们,视线最终落在郭嘉身上。

诸将面面相觑,不明白明公哪来的自信,岂不是盲目乐观?

“嘉以为明公之言然也。”郭奉孝义不容辞站起身,坚定站曹操这边。

“诸君不知袁绍麾下情形……”他轻声笑了笑,“若有人劝袁绍出兵,必有人反其道而行之,劝不出兵。”

“一方虽是哗众取宠之辈,奈何善辩。”

“双方各执一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