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戏讲的是一个架空的朝代大安朝, 功侯在原配病重的时候, 和原配的庶妹勾搭在了一起。成功气死了原配后, 功侯继娶了原配的庶妹小郑氏。这小郑氏又生了嫡子袁锋后, 为了家里的爵位, 又成功的把嫡姐所出的长子袁明养废的故事。
说白了, 大宅门里杀人不见血的宅斗呗。
比如 , 袁明要读书,这位小郑氏劝道:“咱们这样的人家, 又哪里需要费这个功夫来着?这科举不过是寒门的进身之阶罢了。”
再比如 ,嫡长子看小郑氏特别在乎袁锋的功课, 懵懵懂懂的问小郑氏:“娘, 为什么弟弟需要读书呢?他不也是咱们家的人吗?”小郑氏道:“你弟弟将来没有爵位,总要有个出身罢了。”嫡长子点点头,可又总感觉哪里不对。
又比如 , 小郑氏给袁明挑的小厮, 总是有意无意的勾着袁明去斗蛐蛐,去赌场花楼之类的到处洒钱。亲儿子手下的小厮却天天督促儿子学习。
还特地给袁明屋里放了几个妖娆的丫环。亲儿子身边的丫环一个比一个丑。
本来呢,高门大户里,特别是有爵之家, 挤兑原配所出的嫡子,这也差不多是相当一部分继室的基本操作了。一个香喷喷的爵位摆在眼前,当然要给自己的亲生儿子谋划了。要是当爹的看重嫡长子,或者还想要个好名声。就做的隐秘点,从小打击他的自信心, 或者开始骄纵他,劝他放弃奋斗啥的,要是当爹的都不在乎,呵呵,那就随心所欲了。
至于良心?多少钱一斤啊?有爵位值钱吗?
说白了,她们已经把良心吃了。
再说,在孝字大过天的年代,继母也是母,辈份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孩子就算知道继母面甜心苦,又如之奈何?也只能哑巴吃黄连,咽在肚子里了。
按理说,这个戏文讲的是一种普遍现象,有句话说,戏剧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嘛。别人也想不到这位成国公夫人身上去。
可问题就出在,刚才戏文里的几句对白:“阿明是什么人,那是我亲姐姐的儿子!当年姐姐去后,母亲本来是要给我另说婆家的,可是,我和姐姐姐妹情深,这不是想着阿明从小没了娘,没人照顾嘛,这才做了后娘。”
然后,戏文里的小郑氏也是拿着帕子抹了抹并不存在的眼泪。“这些年来,我待阿明和阿锋是一样的,也许,世人会误会我,说我这个当后娘的如何如何,但是,只要孩子过的好,叫有一天,世人终究会理解我的苦心。”
什么事都怕连起来看了,这两段对白加上那个抹眼泪的动作,大家一想,这,这不就是刚才的成国公夫人小王氏做的吗?
这和刚才戏文里是一样一样一样儿滴呢。
还有,今天这是小王氏第一次公开对外表态她对给继子,也就是原配嫡子找了一个门不当户不对的岳家的态度,也是她第一次公开场合为自己洗白顺便立一个慈祥的好后妈的人设。
当然啦,她以前走的也是这个人设。
但是,以前她养歪了原配嫡长子的事儿,怎么说呢,有时候一句话就是两张嘴。看怎么说了。比如 ,孩子做功课这事儿,大家都知道,这学海无涯“苦”做舟啊,寒窗“苦”读啊。这重点就是一个“苦”字。
这当继母的看不了孩子受苦,也是有的啊。后娘也是娘啊,总不能不允许人家心疼孩子吧。不说后娘,就是亲娘,把亲儿子骄惯成纨绔的也不少啊。
要是孩子真的是挨了继母的打,或者是生活质量和继母亲生儿子差一大截,这很容易被人说嘴。但是这种骄惯孩子这事儿,还真没法儿说。
说白了,小王氏以前的白莲花人设特别稳。
但是,她心里也明白,给继子,还是嫡长子找一个门不当户不对的岳家这事儿,就很容易为人诟病了。
有些权贵之家,就是孩子天天在外惹事让老子在外面擦屁股的,人家还要给儿子找一个门当户对的岳家呢,还恨不得一副“全天下只有自己儿子最好,也只有公主能配的上”的感觉。就是不找公主,那儿媳妇也得从王爷国公侯伯爷尚书家寻,要是侍郎家的闺女都觉得委屈了自己儿子似的。
而且儿子越是纨绔,越是没出息,当父母的不应该越要给他找一门靠的住的岳家嘛,这样要是自己不在了,儿子也有人看顾。
象他们这样,直接给儿子弄一七品县令,还是一个在闽地多年不得升职的县令做老丈人的,她也知道,亲家门户是有点太低了。
所以,她要先下手为强,为自己洗白。-------------不是她要这样啊,这都是天意!她也是顺天意而为之。并且借这个公开的场合广而告之。
这是天启寺慧远大师解的签呢。
今天,帝都有名有姓的人家都在这儿呢。只要她今天把控住了舆论,一切都尽在掌握中了。从今以后,她依旧是一个受世人敬重的好后妈。
事实上,她开席前,也差不多算成功了。在英国公府的地皮子上,不也有好多夫人太太的来给她捧臭脚吗?
只是,她这副白莲花儿的调调,人家写戏文的总不会提前见过吧。结果就被人提前写出来了,她开席前的表现,说的那番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