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抗日之超级战神> 第一千六百一十一章:大混战(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千六百一十一章:大混战(十)(1 / 2)

前线的紧张气氛马铮已经感觉到了,但是马铮却没有命令部队停止前进,而是直接给前线的部队下达了合围太原城的命令。

与此同时,马铮也将自己的指挥部从忻口城前移到了阳曲县。

要不是周生等人的阻拦,马铮很可能会将自己的指挥部前移到太原城下。

其他国军以及八路军的顾虑马铮都看在眼里,但是他却没有在乎。

抗战前期日军的战斗力确实是强,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马铮却更清楚,日军的战斗力和国军完全是两个曲线。

日军经历的是一个由强变衰的过程,他们的战斗力曲线是由高到低一路下滑,最终彻底地触底。

而国军却完全相反,他们是由弱变强,最终达到了巅峰。

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便是日本资源日益匮乏所导致的。

众所周知,日本这个国家没什么资源,几乎所有的战争所需物品都要依靠进口,比如石油、钢铁等等。

而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就一直谋划着向外扩张,于是数十年来都在不断的筹备军用物资。

在二战初期,日本多年的积累倒是可以用一段时间。但是当二战全面爆发之后,国内储存的资源完全跟不上日本的野心,很快的国内资源就消耗的一干二净。

当时的日军完全有能力生产自动化枪械,但是由于资源匮乏,也只能使用非自动武器。

为了筹备资源,日本找到了中国东三省,炸死张作霖并称霸东北。东北虽资源丰富,但是这也完全填不满日本缺乏资源的黑洞。

后来美国实施“饥饿战役”,用鱼雷全面封锁日本海域,这时的日本如同没了油的灯芯,再也亮不起来了。

其次是军队掺沙,日本多年来一直都在计划侵略其他国家,国内训练士兵无数,每一个士兵都是按照排长级别训练的,单兵素质非常之高。

在二战初期,来到各大战场的都是这些经过严格训练的士兵,所以作战能力非常强悍。

但到了中后期,这些受过咱们训练的士兵也损失的差不多了,于是日本便招收新兵。

战事紧急,这些士兵根本来不及训练,为了补充兵力,甚至是小孩和女人也都纷纷奔赴战场。与二战初期的日本士兵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还有一点就是战争后期,日本人精神奔溃。都知道日本士兵都崇尚武士道精神,打仗也确实生猛,这一点也不得不佩服。很多日本士兵都以战死为荣,即使是死也会大喊“天/皇万岁”。

所以战争初期,日军的士气极高,打仗更是无比疯狂。

有了武士道精神的日军打仗固然生猛,但是武士道精神也有负面影响。日军的每一位军官都以和士兵们一起战死为荣,所以,日军经常会成建制的损失军团。

成建制的损失军团带来直接的负面影响就是缺乏军官和技术兵,普通兵种容易补充,军官和技术人员可就很难补充了。

成建制的损失军团之后,会直接导致新来的军团里缺乏有作战经验的人,没有老兵的部队如何才能取得胜利?

成建制的损失军队还会让活着的士兵感到心凉,自己拼了命的为天皇效力,最终天皇却抛弃了自己,时间长了也难免会有所动摇。

说一个战例就知道日军的战斗力下滑有多严重,1945年的雪峰山会战是中日之间最后一次大型作战,当时日军为了支持湘西战役,时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的冈村宁次从各地战场抽调了八万余兵力,进攻中国的航空中心芷江。

最后双方在雪峰山地区展开决战,史称雪峰山会战,在这场战役中,日军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

据战后统计,日军在这场战役中共有2.7万人受伤或死亡,死亡人数高达12498人,损失马匹1286匹,损伤汽车武装战车共计292辆,我军俘虏日军300多人,整建制团更是团灭了日军一个旅团和四个联队,我军伤亡人数仅7737人。

这样的数据,可以说是中国正面抗日战场上最好的伤亡的了。

日军本来就是垂死挣扎,在这样的伤亡率面前,日军被直接压垮,刚过了两个月,日本就宣布了投降,芷江也成为了投降仪式举行的地方。

眼下虽然日军的战斗力还没有下降到1945年的程度,但是也没有开战之初那么猛了,日本军官心目中的三比一定律已经不符合战场的真实状态了。

事实上,尽管这时候的日军也有精锐部队,但是却都被派往太平洋战场去进攻东南亚去了,还能持续留守中国战场的日军战斗力都不强,甚至大多都是一些老弱病残以及一些乳臭未干的娃娃兵。

反观马铮所部,不但武器装备得到了加强,兵员也经过多年的锤炼,战斗力远超之前的任何一个时期,所以他并不怕和日军死磕。

所以,在马铮的命令下,隶属于五省战区的新九师、新五师、暂编第12师、暂编第21师、南部军分区整编5旅、整编6旅、整编7旅、整编8旅以及总部直属骑兵旅、特战旅、炮团等,共计12.8万人相继南下,并于4月10日抵达太原城下。

在所有部队都抵达预定攻击位置之后,马铮下达了攻占太原城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