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躁动的很多,因为他们都想离开这个贫穷又落后的地方,回到城里去。
要是能被推荐上大学,不但能明目张胆的离开这里,还是那种特别光荣的离开。
就是到了自己生活的城市,那也算是荣归故里。
所以,知道有名额会分配给知青,这些知青一时间都没有心思干活了。
而村里人想的就比较多了,这些年,那些早一批来下乡的知青从十几岁的少年人变成二十几岁适婚年龄的人,熬的黄花菜都凉了。
很多人熬不住就跟村里的人结了婚。
例如王姝凤、赵秋梅、宁行知他们。
结了婚也都陆陆续续的有了娃,偏偏这次推荐上大学的名额分配是连这些已经结婚了的知青也可以争取的。
若是这些结了婚的知青去上大学,重新见识到外面的繁华便利,还愿意回来吗?
特别是当他们有了更好的选择之后。
很多村里人就开始担心,一群老太太就聚在一起讨论这事。
“反正我肯定不让我儿媳妇去上大学,她要是去上了大学不回来了咋办?那我儿子不就没媳妇孙子不就没妈了吗?”
“就是,要是我儿媳上大学,跟哪个大学生看对眼了,我儿子哪里比得过人家大学生,到时候我儿子不得伤心死?”
“我女婿我也不让他去上大学,本来就有点看不上我闺女,这要是去上大学,不是更看不上我闺女了吗?”
有个妇女就不太赞同她们说的话,反驳道,“我就希望我女婿去上大学,到时候把我闺女跟外孙都接到城里住,到时候她们一家都成城里人了,我女婿还是大学生,说出去都有面子!”
其他人不屑冷笑,“你是真敢想!你也不看看你闺女长的那模样,跟城里的那些水灵灵的姑娘不能比,你女婿要是真上大学了还能看上你闺女?别到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踹了你闺女娶了个城里姑娘!”
“我女婿才不是那种人!”妇女愤愤辩解。
“知人知面不知心!”
刘玉芝听着这些话,下意识的就想到了自己儿媳妇,心里一时有些纷乱。
还没想明白,就有人问她,“刘婆子,你愿意让你儿媳妇去上大学吗?”
刘玉芝回过神,见问的那人一副看好戏的样子,直接绷着脸道,“当然要送我儿媳妇去上大学,不但要送她去上大学,还要好好供养!我要是有个大学生儿媳妇,我睡觉都能笑醒!”
那人被她的话给憋住了,半晌才骂骂咧咧道,“你是真不怕你儿媳妇踹了你儿子跑了!”
“我才不怕,我儿媳妇是天下第一好的人!才不会像你们儿媳妇女婿那样,上个大学就要踹人!”
刘玉芝毫不客气的怼了回去。
那人瞬间被怼的面色一变,想说什么又硬生生的憋回去,最后,气冲冲的走了。
但是在外面刘玉芝可以很硬气的怼别人,到了家里,听到儿媳妇说的推荐上大学时,心里却一颤。
她其实也不确定自己儿媳妇要是真上了大学,会不会在城里生活习惯了不想回来?
再怎么说城里的路是柏油路,再不济也是石子路,不会像村里,一到下雨天,路就泥泞的难走。
而且,城里买东西看病都方便。
刘玉芝自然是相信儿媳妇的人品,可人都有私心,她免不得为儿子担忧。
只是心里担忧,她面上却不显,笑着道,“你怎么突然提这个?是不是想去上大学了?”
柏耐寒也在旁边道,“你要是想去上大学也可以,只是这名额有些难争取。”
毕竟一整个公社才五个名额,能分到知青点的很有限。
他拧着眉,为媳妇想主意,“也许我可以找公社领导谈一谈,让他给你个机会,最好是考试遴选。”
这样对知青们而言也公平公正,最主要的是他相信自己媳妇,要是考试,绝对能博得头筹,顺利拿到这个推荐上大学的名额。
刘玉芝听儿子那么说,嘴巴动了动,却没开口说啥。
她不可能真的那么自私的阻止儿媳妇去上大学,那她成啥人了?
更何况,她儿媳妇确确实实是很优秀的人,在刘玉芝眼里,她儿媳妇比那些大学生都厉害。
现在儿媳妇想上进,她不可能拖后腿,所以,刘玉芝想了想道,“我同意耐寒说的话,让他去跟领导说一下,这个上大学的名额你们所有知青一起竞争。”
这样就算是儿媳妇得了上大学的名额也不会惹人嫉妒,毕竟是凭借真才实学得到的,也能让那些背后酸的小人闭嘴。
毕竟你要是真厉害就考第一名呀,现在在这里哔哔赖赖的有屁用!
云清欢听他们这么说,心里一暖,她其实只是想问问推荐上大学的事,还没说自己想上呢,他们就开始一股脑的支持她。
她就算没有出去,也知道肯定有很多嫁娶到农村的知青只要一提上大学的事,绝对会遭到强烈的反对。
毕竟,谁都不知道未来会发生啥。
农村人也会天生对城里有一种向往又害怕的情绪。
“我要是真的想去上学,你们都支持我啊?”
“你们就不怕我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