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都市言情>重生东京泡沫时代> 番外:背景说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番外:背景说明(1 / 2)

第一次写以国外为背景题材的商业,除了人名给大家带来的无法辨别的困扰,国外背景势力的层次和分布也让大家看得有点晕乎。

这里做一个梳理明吧。

一、财团

日本财团的历史悠久,大致要分成战前和战后两个阶段。

【战前阶段】

在战前,日本逐渐形成了四大老牌财阀:三井、三菱、住友、安田。

(1)三井财团

创始人三井八郎兵卫高利于1673年在江户(今东京)和京都开办绸缎庄,以后兼营钱庄。从18世纪20年代起开设了以经办银钱汇兑业务为主的三井兑换店,成为商业资本加高利贷资本;并同时资助封建诸侯,替德川幕府包办汇兑,作为御用特权商人而成为富商巨贾。

在明治政权初年,三井家族将自己身份由御用特权商人转为新时代的政商,确保了自己的身份和利益不受政权更替而产生影响。1876 年由于在明治维新初年转到新朝廷方面,并得到明治政府的照顾把持了全国的金融业。三井家族在此时通过整合三井兑换店以及其附属金融机构和掌握当时的官银为基础开办起自己的私营银行三井银行。三井银行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的第一家私人银行,此后开始依托三井银行不断扩充产业范围。

随着战时体制的实施,三井财阀又与军部合作,向军需工业和占领地扩展事业,最后在二战前发展成为拥有151个直系、旁系和投资公司的大财阀。其中仅三井物产的营业额40年代前期便达到30亿日元。二战期间,三井财阀的核心三井银行,兼并了日本第一银行更名为帝国银行。其经营实力很快就超过了安田银行而居财阀银行首位,使得三井垄断财阀的直属企业和旁系企业通过此次银行合并得到更加雄厚及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得到更快发展的机会。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三井财阀的规模是三菱财阀的1.5倍、住友财阀的2倍、安田财阀的3倍左右。

(2)三菱财阀

三菱财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岩崎弥太郎在土佐藩经营的运输业务。岩崎弥太郎在1870年担任土佐藩在大阪市西区堀江设立的土佐藩藏屋敷(负责储藏并贩卖来自各地方大名的货物的组织)中99家商会的领袖。1871年,日本实行废藩置县,99家商会成为个人企业。于是岩崎弥太郎从土佐藩购买了三艘船只,在1873年设立三菱商会,开始经营海运(后发展为日本邮船)和商贸(后发展为三菱商事)等业务。

三菱财团以海运、商贸起家,到了四代目岩崎小弥太时,1917年,成立了三菱造船、三菱造纸,1918年成立了三菱商事、三菱矿业,1919年成立了三菱银行,1920年三菱造船分化为三菱内燃机制造和三菱电机等子公司。此后,随着日本不断发动战争,国内的军工产品需求激增,三菱的产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3)住友财阀

住友是日本最古老的企业集团之一,拥有400多年历史。早在16世纪时,住友家族因在四国岛上开创并经营一座铜矿而日益发展壮大,成为日本官方指定的供铜商,主要服务于当时日本一些极具实力的名门望族,其中包括在1603—1868年间统治日本长达、丰田,都是三井的核心企业。有这么多的事务需要打理,在国铁改革中倾注了注意力,但不是全部力量,是很正常的事。

三、旧华族

华族是日本于明治维新至二战结束之间存在的贵族阶层。“华族”之出现是始于1869年6月17日,而正式确立“华族制度”的《华族令》则是于1884年7月7日制定。“华族”于1947年5月3日,随着战后日本国宪法生效而正式被废除。

1869年,日本各地方诸侯版籍奉还之后,废除原来的“公家”(公卿)、“大名”(诸侯)等称呼,将其统称为华族。1871年日本取消旧身份制度,将国民分为皇族、华族、士族、平民四等。华族成为仅次于皇族的贵族阶层,享有许多政治、经济特权。

1884年颁布《华族令》,将华族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五个等级。其中,旧公卿家族根据家世,授予子爵以上爵位。旧大名家族,根据石高(俸禄额)和在戊辰战争中的表现授予男爵以上爵位。

在经济方面,根据当时的法律,华族的世袭财产受到特别保护,以其为“标的”的转让和抵押行为无效。这样就防止了华族财产的流失,保证了其基本的经济地位。此外华族还集资设立了国立第十五银行(又称华族银行),以保证其财产的保值增值。为了保护历来就贫穷的旧堂上华族,日本政府还专门设立了“旧堂上华族保护资金”,以接济贫穷华族。

在政治方面,贵族院议员绝大多数由华族构成,其中30岁以上的公爵和侯爵为当然议员,伯爵、子爵和男爵议员则在拥有本爵位的30岁以上人员当中互选产生。其中伯爵议员定额18名,子爵和男爵议员定额各66名,任期七年。按惯例,贵族院正副议长、宫内大臣、宗秩寮总裁只能由华族出任。在明治、大正时代,由于内阁总理大臣由天皇指定,因此多数内阁总理大臣都是华族出身,其中著名者如伊藤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