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 时光荏苒,转眼小海棠七岁,到了读书的年纪。徐建国夫妇商议后,决定将女儿送往李村读书。张庄虽有小学,但是那代课杨老师已经近七十岁,镇里又迟迟不肯派人来接替。 小海棠初入学时,经常闹着不肯上学,有时候学上一半、有时候中途便跑回家来,她这样的“毛病”却是被母亲打骂不止二十次,也是不肯改正的。而小海棠呢始终是一言不发,只是和弟弟何开放在一起玩。 从学期班开始到一年级期末,她的成绩都是班上最后一名,老师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徐建国夫妇更是无可奈何。但自从何开放读学前班开始,小海棠就再没有逃过学。她每天和弟弟一起上下学,其间也从来没出过半点差错。 也是这一年,她的成绩进步飞快,半期考试一跃而至班上第十名,再到期末已然拿到了班级第一名。母亲似乎渐渐明白了,那两年她逃学的缘由。而这个原因在她班班主任黄老师的告知之下,则是令母亲留下泪来。 小海棠在一篇作文中写道:“我很喜欢读书,但是弟弟在家,母亲没有时间照顾她,所以我要回家。”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何明丽下地上山,都不再带着姐弟二人,而是让她们放学后在家写作业。那时候没有电灯,只有油灯,而且灯油还总是不够用。所以小海棠的作业大多数是早上起来时才完成的,因为从这一年开始,小海棠从做饭到喂猪、喂鸭等事情都一一承包了下来。 一九九六年,小海棠以语数两科满分的成绩小学毕业,她的成绩引来了县里两所重点中学的招生老师。徐建国夫妇没有给女儿作决定,而是将决定权、选择权都交给了女儿。而小海棠最终还是拒绝去县里上高中,而是留在了镇上上中学,因为镇上的中学就在李村。 一九九九年,小海棠毫无疑问地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县里的高中。这是第一次她离开父母家人,远出家门,一呆就是一个月才能回家。好在弟弟开放已经长大,也学会了为父母分担。 家里的担忧没了,但自己的学习担忧却开始慢慢积累起来。小海棠发现上课老师讲的她都会,但一到自己去做练习的时候却怎么也不会了。她很困惑,试图做过多次调整,也与同学老师交流许多次,但就是没见好转。 而这学习的吃力,很明显得体现在理综和数学上面,所以高二时她选择了文科。可即便是到了文科,她也还是发现这样的困难,相比于其他同学,她很勤奋,几乎连课本都能背下,但是一到做题,她还是感觉无从下手。 (三) 直到高三那一年,她遇见了我,她的好闺蜜——余名瑶。我发现她这人特厉害,有近似过目不忘的本领。那一年,我们一起努力,考上了大学,而且都在省城。只是我选择了非师范类专业学校,而她选择了另外一所师范院校。 她说她将来要做一名人民教师,教书育人,还说毕业以后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帮助那里的孩子。 大学四年,她的生活极是平淡,不是在图书馆里疯狂阅读,就是在宿舍里安静写作业、整理笔记。她从来都不化妆打扮,也不逛街买新衣服。有时周末我去看她,晚饭都是在学校食堂吃的,可是她们学校食堂里的饭菜真的很难吃。 后来我才知道,她这般省吃俭用,竟是因为她父亲生病了,家里的重担全由母亲一人担起,而弟弟上高中也需要开销。大三以后我与她很少见面了,因为她周末总是不在学校,而是在外做兼职赚零花钱。 有时候周末,她也会坐车来找我吃火锅聊天,我发现她似乎和以前不一样了。她完全不像是一个学校的学生,而是像在社会中打拼多年的人,干练。 大四那年,我们都没有见面,她忙着实习,而我忙着考编。我们偶有通电话,但大多数谈论的还是毕业以后的事情。 海棠实习的地方是省西北的一个贫困县里的乡镇中学。那个县叫云县,是我们县的近邻,我只听说过那地方交通极为不便,从省城坐车去到那里要花上整整一天的时间,道路崎岖,坑坑洼洼的颠簸得人喘不过气来。而我也只是听她抱怨过这一次,后来都没有再听她抱怨过云县。 大四毕业那年,她当选了她们学校的最佳毕业生,省城一些有名气的初中、高中都给她抛来了橄榄枝,甚至是她们学校都承诺她可以留校深造。可是她的选择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她没有选择省城,也没有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而是选择去了她实习的那所中学。 她的理由很简单。 “那里离家近,父母需要我,那里的孩子需要我。” (四) 墨镇中学,是云县唯一的一所乡镇普通高中,也是多年前建立至今仍然得以保存的高中。保留的原因很是令人心酸,只因墨镇与县城之间的交通不便。 学校的生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