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话间,悟心已拿了蜜糖跑过来笑道:“师姐,你又在说我什么坏话呢?” 明心嘻嘻笑道:“师姐正在夸你做得好呢,发现了后山的红梅。对了,这位是沈娘子,待会儿可别唐突了人家。” 悟心见过沈于归。既然这蜜糖也拿来了,于是明心带着一干小尼姑撸起袖子开始做这胭脂方糕。 明心走到烧得滚烫的粥锅前,还有一个小尼姑守在旁边不停地用勺子搅拌。沈于归伸头看时,发现那粥竟熬得十分的稀,一口锅中并没有多少米,只全是米汤,于是沈于归悄悄拉过悟心问道:“怎么你们熬的粥这样稀薄?可是庵中吃不上米了?” 悟心先是一愣,随即笑道:“沈娘子误会了。这是我们用来做方糕做准备所熬制的粥,就是不要太浓稠。若是这粥太过于浓稠,反而这方糕的口感会过于厚重,并没有那么好吃。所以师姐每次要做方糕时都特意让我们把粥都熬得稀稀的,这样做出的方糕口感才清爽不腻!” 沈于归点点头,只见明心将桌上一罐子白色的米面加入到薄粥中,命那小尼姑接着搅拌。悟心见沈于归脸上又是一脸疑惑,于是主动解释道:“这就是汴京城中所卖的米粉,加些米粉在这薄粥中,再放冷时,薄粥便能凝固起来。” 没过多久,明心便熄了火,将滚烫的粥倒入钵头里,放入一个水盆中,烧得滚烫的粥肉眼可见地凝固起来,没过一会儿,那些粥便凉下来。 明心将水盆中的钵头取出,将钵头中的冷粥倒在洒满了米粉的案板上。倒出来的粥块弹弹滑滑的,完全不似方才的模样了。 一边,悟心小心翼翼地将这些粥块沾上米粉,用刀切出方形,这便有了方糕最初的模样;另一边明心与师妹们准备好了蒸屉与柴火,一边在捣碎腌制红梅花。 明心将摘下来的红梅花全部放到捣杵中,一面捣碎一面解释道:“沈娘子,你有所不知,这做胭脂方糕时所选的花瓣,其中是大有讲究。这选花一定要选早晨刚刚盛开的红梅花苞,红梅花苞的颜色最为清嫩,不会过于老气,而且最重要的是,红梅花苞中水分多,容易捣汁上色。” “这里的红梅花都是我与悟心早晨亲自去采的,没有露水的红梅花我们还不要呢!你来闻闻这红梅花可香不香?” 沈于归凑近了闻,发现着实是香。不同于普通的红梅花,这红梅花苞里的香,清清淡淡的,倒有那么几分脱离世俗的味道了。 明心用力捣出汁水,再加入方才悟心现拿来的蜜糖,接着捣了许久,才捣出细细的均匀的花瓣糖。每一片花瓣都沾着蜜糖,花瓣的清香与蜜糖的甜香结合在一处,倒是浓淡结合,十分均匀。 另一边那些小尼姑们便开始烧水起锅蒸方糕了。她们将切好的一块一块方糕们在蒸屉中排列整齐,明心趁着温度还不甚烫,将捣出的汁水悉数倒在方糕面上,合上盖子,只用等水开蒸好就行。 一旁一直看着的澄心不知从哪里寻来一根竹箸,沾了方才捣出的红梅花碎在竹箸尖尖的一头,然后安安静静趴在蒸屉边等着,小脖子时不时动那么一下,看得出来在努力咽着口水。 沈于归笑着刮了刮小澄心的鼻头,当真是一只小馋猫! 明心悟心对沈于归道:“沈娘子若是觉得无趣,可以先去屋内等着。等到这胭脂方糕做好,咱们庵中的斋饭约莫也做好了,到时候沈娘子不如吃了斋饭再回去。” 既然如此盛情邀请,若是回绝也必拂了她们好意,不如就留下来一起吃个饭,反正回去也是对着残桌冷灶,冷冷清清。 众人正等着方糕蒸熟呢,只听见庵中传来撞钟的声音,澄心一脸开心道:“斋饭时间到了,沈姊姊,师姐们,咱们吃素斋去!” 明心笑道:“你们先去吧,我与悟心留在这里等方糕蒸好就是。” 澄心听言,也不强求,只是拉了沈于归一同去吃斋饭。 一边走,澄心一面给沈于归介绍这枫叶庵的斋饭:“沈姊姊你有所不知,我觉得咱们枫叶庵的斋饭是最好吃的!沈姊姊你从来没有吃过斋饭吧?正好,今日你也来试试……” 沈于归跟着澄心来到堂中,只见一间大房间中正正方方摆满了桌子板凳,庵中的尼姑们基本上都已经坐在了桌子边,每个人面前都摆着一只小碗,面前公用一大口锅,锅中便是庵中的斋食。斋食还算丰富,因出家人不能吃肉食、油脂等腥腻之物,故而斋饭多用竹笋、素鸡等物,虽然清淡,但也别有一番滋味。 沈于归草草扒完了饭,便与澄心一同出来,外面蒸的方糕正好揭锅。盖子揭开,一大股白色的水汽冒出来,水汽之下,原本的方糕已经染上了嫣红的颜色,果真如同所售卖的胭脂一般。明心眼疾手快,将蘸取了红梅花碎的竹箸轻轻在每一块方糕上戳了一戳,像是为刚刚出浴的美人儿的眉心处点上一颗美人痣一般,甚是惹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