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三七章(4 / 4)

北方学子都是极大的振奋。

只要给了机会,他们不比南方差!

后来,杨士奇等人进一步改革,正统4年时,演变成南55%,北35%,中10%(堡宗的年纪根本不可能做出这种大的抉择,这是三杨辅政的功劳)。

中卷的划分照顾到了南直隶内部庐州等市教育落后的问题,把它们从南卷里分割,并入中卷。】

朱元璋此时点头: “估计等发展到最后,就是兔朝那样,每个省都有自己的名额,每个省分开取士。在这点上,元朝也算有其见解之处。"

元朝也是分省取士。

但朱元璋又轻蔑一哼: “不过像元朝那样,按民族分四等人取士,便是那番邦之人,压根不懂民族融合的道理了。"

【5、景泰元年短暂反弹取消南北

赶鸭子上任的景泰帝还不知道当皇帝的道道弯弯,大理寺左寺丞-江西-李奎进言:

往年进士多为名额所拘束,沧海遗珠啊!

陛下登基之初,该广收贤才啊!我们该效仿永乐年间的惯例!只要三场文字合格,不论多寡都取哇。

景泰:他说的好有道理,还拿我英明神武的祖宗举例。

从之。

既然老板都从之了,第二年要考试了,礼部执行时,就废止了南中北限额。户科给事中-北京

-李侃临考前发现,啊?这不对吧?

他以南北榜举例,说不分取士就会变成那德行。高皇帝怒取之偏(重重)。礼部擅自改规矩,就是想偏私南方文词!南北不可改啊!

——这条记录,便是景泰朝的另一条提起南北榜的弹幕。

刑部侍郎-河北-罗绮点赞。】

郁新: "好家伙,现在所有人说话前都要带着籍贯了?"金幼孜默默点赞。

【正反辩手发言完毕,景泰把话筒递给礼部,反方你有什么看法?

礼部尚书-江苏-胡淡代表礼部发言:不是说按永乐吗?我标准永乐啊,永乐八科全都不分南北。老板都准了。

察举法不可行(老朱试过了!),不按文取士,考官拿头取啊?

且北方可是出了周公、孔孟、颜子、曾子、子思。 (你别慌啊,你们祖上阔过)你要说永乐不好,那永乐时选出来的河北-王骥、河北-王文、河北-王翱是空气吗?别预设立场说取不出北人!何况本部只跟着诏书,也没打算偏私南人。

——这就是纯粹的诡辩,都不按照概率学计算永乐的整体人数,只说个例,也不看时代变迁,只说往昔荣光。

老朱都知道北方学业凋零,他胡淡不知道?其他礼部官员不知道?肯定知道啊,揣着明白当糊涂。辩论完毕,景泰选择了反方辩手,取消南北。】

朱棣叹口气: "不得不带着籍贯呐……这赞成南北取士的,大部分是北人;反对的,大部分是南人。

郁新道: “杨士奇,毕竟是少的。”

【景泰五年,礼部上奏: "老板,第一次考按永乐。最近有工科给事中-河南-徐廷章请奏恢复宣德、正统之例,临考了,你选哪个呀?"

五年了,景泰这皇帝早当明白了,这次聪明的选择了分开取士。

此后,成化的潘镇、正德的赵铎、刘瑾、焦芳等都各自因不同理由提出增减各地名额,最终,科举在嘉靖时期落实定额取士,再不复更改。

明朝的南北榜之争,也算是到这里彻底结束了讨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