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五章(4 / 6)

五万户,丁壮不得尽其武,愿同老弱妇女之骸骨,飞作灰尘化为土。】

郁新听到这里,竟当堂失态,先是跌坐在地,继而放声悲哭。“何至于此啊,何至于此!何至于连妇孺老弱,都不肯放过?!”朱元璋默默不语。

他想到了当年攻破扬州城时的惨景战报。

当时,他在大通江阅兵,指派缪大亨率兵前往破城。占据扬州的有两拨人,一、元朝镇南王孛罗普化,二、青军头目张明鉴。

最初,孛罗普化招降了张明鉴,随着城中乏粮,两人意见不一。

张明鉴鼓动孛罗普化出兵南下,打通粮道,然而孛罗普化想退兵,张明鉴就率众反了他,驱逐了孛罗普化,自己占据扬州。

可乏粮问题无法解决,张明鉴就以人为食。

缪大亨破城时,尚且还能缴获两千余匹战马,偌大的扬州城,却仅余十八户人家。唉……他便是命令谬大亨发粮赈济,竟也只能与那些投降将校的妻子儿女了。乱世之际,人如浮萍,无以为根;人如蜉蝣,朝生夕死。

【它一般被人与我们熟悉的明末著名思想家,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联系在一起。】

"不错。"老朱先是呢喃一声,接着,仿佛才从那屠杀的惨景中逐渐恢复,声音也重新变得稳定起来,“好……这句话,说得好!”

“陛下。”郁新却还坐在地上抽噎,他是个真性情的,“那江阴城及昆山的百姓,虽是不懂这句话,却干了这样的事情。他们与国同休了啊!"

“唉。”老朱重重叹了一口气,心里五味杂陈。

若是当时的槐宗,能厉害一点,何至于叫百姓受此大难?

【顾炎武,昆山人。

原名顾绛,明亡后改叫顾炎武,因居亭林镇,亦称顾亭林。

顺治2年5月,清军南下进攻苏杭等地。顾炎武投笔从戎,加入了佥都御史王永柞为首的义军,兵败后,又和挚友归庄,一

起加入了昆山起义兵。

7月6日,昆山陷落,屠昆山。7月14日,常熟陷落,屠常熟。

顾炎武因在家侍奉嗣母王氏,住的语濂泾恰好在两地中间,逃过两劫,归庄也活下来了,但他的另一挚友吴其沆战死。

住在昆山的顾炎武生母何氏右臂被清军砍断,两个弟弟被杀。成了那“白昼啾啾闻鬼哭,鸟鸢蝇蚰食人肉”中的一块肉。】

大家眼前几乎出现了那诗中的画面。

而中间里,尤其是老朱与诸位将军们,更为明了这句诗所描述的场面。

毕竟,这曾是他们真实经历的境况。

傅友德微微一叹:"这诗句,是用血肉熬出来的啊。果然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若有选择,诗人恐怕也不愿意写出这样的诗吧。"

【而嗣母王氏,(1586/8/10-1645/9/19)出生于书香世家,爷爷是辽东行太仆寺少卿,父亲是太学生,丈夫顾同吉是顾炎武的堂伯,在王氏17岁时就去世了,一家子绝嗣,顾炎武就被过继给她抚养。

王氏很喜欢读书,白天纺织持家,晚上则看书看到二更(21-23点)才睡。

最喜欢的就是史记、通鉴及明朝政纪诸书,顾炎武十几岁时,王氏就用刘伯温、于谦、方孝孺等人教导他如何做人。

——我们暂且不追究方孝孺究竟是不是个真的忠义之士。】

大家:"……"

大家想说些什么,又觉得在此时说这些不够庄重。

就连朱棣,都放过了那方孝孺,只是恼怒地微哼一声,心想:这家伙,名声倒是真好。

却害得我的名声,坏了!

【但这位可歌可泣的乱世奇女子,一介白身微末之躯,却真的被这些故纸堆上的人和事打动,敬佩着他们的气节,并甘愿绝食为国守节,知行合一,践行自己的理念!

她绝食整整15日!

顺治2年7月30日晚,王氏因绝食死去,临终前留下遗言:“我一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

灵堂里边,一众男人们齐齐动容。

原本收了泪的郁新,再一次放声大哭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陛下,如此贞义妇人,足叫吾等汗颜。臣憾不能见其一面也!"

朱棣也闷闷叹气:“一时义愤而死不难,难的是十五日绝食未曾有一丝动摇,如此贞义贞烈,世所罕见。于少保啊于少保,你的要留清白在人间,被这位夫人听到了,也被这位夫人践行了啊。"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